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实施策略.docx
文件大小:19.7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4.33千字
文档摘要

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专门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专题,在教学提示中特别指明,“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经典的散文集,是初中阶段唯一一部散文阅读书籍,也是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篇,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该书由《小引》《后记》及十篇散文组成,各篇章内容及情感脉络联系非常紧密,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这一阶段的生命历程,正适合处于童年到少年过渡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阅读体味。该书在文化积累、能力提升、阅读策略建构和促进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均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第一,在文化积累方面。鲁迅作品是我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阅读过程中,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背景,积累文化知识。第二,能力提升方面。该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建立各篇散文内在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散文集,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三,阅读策略建构方面。本书在教材中的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承担着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任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猎会》可结合个人童年体验进行阅读;《狗·猫·鼠》《范爱农》等比较难懂,要调取相关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第四,促进精神成长方面。步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与童年告别、与青少年时代握手的阶段。童年奠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个体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的奠基时期,该书可帮助学生以广阔的视角客观认识自己的童年岁月,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呈现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大段时间的“工作”,调查和回应一个真实的、参与式的或者复杂的问题、困境或挑战。二者的概念不在同一维度上,但都承载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指向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实践。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一般来说,项目式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路径如下:明确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体系一创设指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一设计提升核心素养的驱动任务一建构培养元认知能力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项目式学习处理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带有跨学科性质的学习方式,可能有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甚至学科与技术的融合,教学内容因此变得丰富而多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兼顾其他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下面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学习为例,来谈一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1.教学目标的项目化

依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教材定位和学生小升初衔接的需要,采用“电子绘本”作为项目的产品,“制作《朝花夕拾》电子绘本”作为项目的驱动任务。那么,学生不仅要读懂《朝花夕拾》,还需要了解电子绘本的样貌以及学会制作电子绘本。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篇目的分析,寻找鲁迅的童年记忆,了解其成长历程,理解其离开故乡的人生抉择及童年对其一生的影响。(2)梳理鲁迅成长中的那些人与事,理解“当下的我”在回忆过去时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3)借助《小引》与历史背景,推断“当下的我”的生活境遇,理解创作散文集的心路历程,完成《朝花夕拾》电子绘本的制作,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另外,教师可为项目设置真实情境: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寒假期间,学校将与社区开展“送课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学龄前小朋友讲课。作为学长学姐,我们可以给社区的小朋友们讲一讲《朝花夕拾》,作为老师的辅助。那么,我们来制作《朝花夕拾》电子绘本,讲给小朋友们听吧!一起追寻鲁迅的足迹,跨越山海,一路拾花!

2.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制作绘本是一个将文学和美术、信息技术融合的有力手段和载体,既是美术的创作活动,又涉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这都基于对文学作品深刻理解的跨学科思考,教学内容涉及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

首先,美术学科的介入。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语文学科中的文本分析与美术学科的表现手段相结合,通过绘画表现故事、再现场景和刻画人物等,展现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与想象,这既是课堂学习任务,又可以在完善后成为项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如书中所描绘的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要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要素,传达出散文中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再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技巧,塑造长妈妈、父亲、衍太太、范爱农、藤野先生等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性格特点以突出夸张的形式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