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认识民法典》教学设计
课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认识民法典》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分析
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聚焦法治社会的相关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远离违法犯罪”,本单元从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保障生活、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保障财产权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学生进步理解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生活在法治社会”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感知民法典实施的作用,初步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2.健全人格:通过观看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学生法律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法治观念:通过学习民法典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重点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难点
民法典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新课讲授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时间是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民”命名的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
里程碑的意义。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说的是哪一部法律?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课讲授】
议题一:知——正确认识民法典
活动一:
观看视频我回答:
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民法典如何保护我们一生。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答案: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活动二:
生活观察(教材p83):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提问: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提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活动三:展示图片和案例
图片展示:平等主体
材料一:保护人身权
材料二:保护财产权
提问: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哪种关系?
(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归纳:1.民法典的地位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议题二:议——民法典何以为民
案例一:高空抛物
案例二:爷爷70岁立遗嘱
议一议: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两个案例所体现的民法典的作用。
教师归纳:2.民法典的作用
(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议题三:思——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分析: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提示: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议题四:悟——民法典秉持何种原则
情景模拟:
?李力在路上救助一位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