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
课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二框《犯罪与刑罚》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解析
第十一课由《法不可违》,《犯罪与刑罚》和《严于律己》三框组成,第一框《法不可违》,引导学生认识到违反法律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必须遵守法律树立法治意识。第二框《犯罪与刑罚》承接上一框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我们要远离违法犯罪,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为下一框学习《严于律己》打下了基础。
学情
分析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可能接触到一些法律常识,比如交通规则。但是他们的法律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核心
素养
目标
法治观念:通过情境活动探究,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知道刑罚的主要类型,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通过学生出谋划策活动和集体宣誓活动,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知道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增强责任意识。
道德修养:通过对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强化尊重他人的道德认知,明白违法犯罪、校园欺凌不仅是违法行为,也是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不仅要守法,也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法
学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重点
犯罪的特征及承担的刑罚后果
难点
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邯郸初中生被害》
思考:这一案件你留下什么深刻启示?
学生共同观看。
通过观看视频,初步认识到我们要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进而导入课题。
【议题一:识得庐山真面目——揭开犯罪的本质】
情景一:
初一学生小雨因长得太胖,被小凯起侮辱性绰号“胖猪”。后来,周六的时候,约出小雨,让他帮忙抄作业,小雨不同意,于是小凯狠揍了小雨一顿,鼻青脸肿。
讨论:小凯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呈现法律链接: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请你完成表格
行为
社会危害性(情节是否严重)
违反哪部法律
可能后果
鼻青脸肿
情境二
小凯见小雨软弱,后来又约了三个男生,在放学路上拦住小雨,四人把小雨打的骨折,经鉴定轻伤二级。
讨论:小凯四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呈现法律链接:《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请你完成表格
行为
社会危害性(情节是否严重)
违反哪部法律
可能后果
鼻青脸肿
骨折
教师总结:同样是违法行为,但性质不同。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
那么什么是刑罚呢?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师总结:刑罚是是针对犯罪人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刑法则是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对犯罪人处以什么刑罚的法律,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议题二:智取威虎守正义——青少年的勇气和智慧】
出谋划策:如果你是小雨的朋友,发现他被殴打,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一:偷偷拍下视频,但别激怒对方,留存证据。
学生二:第一时间报警
学生三:偷偷溜走,然后告诉他家长或班主任
……
教师:大家集思广益,面对欺凌,我们有勇有谋。同学们一定谨记:法律会惩罚恶行,但你的智慧能拯救朋友。
思考:在面对欺凌,面对违法犯罪的行为时,你该怎么做呢?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有:
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0。
保护好作案现场。
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
设法稳住歹徒。
……
教师总结:不做旁观者,要敢于同非正义的行为作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援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的借助他人或社会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青春誓言:法律“安全盾”由我守护
1不越线:严守法律底线,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