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超短波短波治疗规范试题(附答案).docx
文件大小:28.42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6.53千字
文档摘要

超短波短波治疗规范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超短波治疗时,电极与皮肤的距离一般为()

A.0~1cm

B.1~2cm

C.2~3cm

D.3~4cm

E.4~5cm

答案:B。解析:超短波治疗时,电极与皮肤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1-2cm,这样能使能量更均匀地作用于治疗部位,避免局部能量过高或过低,保证治疗效果。

2.短波治疗采用电感法时,治疗部位应()

A.直接接触电极

B.垫以1~2cm厚的衬垫

C.垫以3~4cm厚的衬垫

D.不接触电极也无需衬垫

E.以上都不对

答案:D。解析:短波治疗采用电感法时,治疗部位不接触电极也无需衬垫,通过电磁场的感应作用来发挥治疗效果。

3.超短波治疗剂量分为四级,其中微热量适用于()

A.急性炎症早期

B.亚急性炎症

C.慢性炎症

D.恶性肿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解析:超短波治疗剂量的微热量适用于亚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早期多采用无热量,慢性炎症采用温热量,恶性肿瘤有其特殊的治疗方案和剂量要求,一般不单纯使用常规超短波剂量。

4.短波治疗的频率范围是()

A.3~30MHz

B.30~300MHz

C.300~3000MHz

D.3000~30000MHz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解析:短波的频率范围是3-30MHz,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效应,短波主要通过高频交变电磁场产生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来治疗疾病。

5.超短波治疗时,调节输出剂量的依据是()

A.患者的感觉

B.电流表的读数

C.电压表的读数

D.治疗时间

E.电极的大小

答案:A。解析:超短波治疗时,调节输出剂量主要依据患者的感觉。电流表、电压表读数可作为参考,但不能完全准确反映患者接受的实际治疗强度,治疗时间和电极大小是治疗方案确定的因素,而非调节输出剂量的直接依据。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且无灼痛等不适为宜。

6.短波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热效应

B.非热效应

C.光化学效应

D.机械效应

E.以上都是

答案:A。解析:短波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热效应,通过高频电流使组织内的分子振动、摩擦产生热量,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虽然也存在一定非热效应,但热效应是其主要发挥治疗作用的方式。

7.超短波治疗时,两个电极的放置方法不包括()

A.对置法

B.并置法

C.单极法

D.斜置法

E.以上都包括

答案:D。解析:超短波治疗时电极放置方法有对置法、并置法、单极法。对置法是将电极置于身体相对两侧;并置法是将电极置于身体同一侧;单极法是仅用一个电极。不存在斜置法这种常规放置方式。

8.超短波治疗的禁忌证不包括()

A.恶性肿瘤

B.急性化脓性炎症

C.妊娠

D.局部金属异物

E.慢性盆腔炎

答案:E。解析:超短波治疗的禁忌证包括恶性肿瘤(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急性化脓性炎症(早期无热量超短波可酌情使用,但一般不作为常规)、妊娠、局部金属异物等。慢性盆腔炎是超短波治疗的适应证之一,可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

9.短波治疗时,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

A.5~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0~30分钟

E.30~60分钟

答案:C。解析:短波治疗时,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这样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因时间过长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10.超短波治疗急性炎症时,多采用()

A.无热量

B.微热量

C.温热量

D.热量

E.以上都不对

答案:A。解析:超短波治疗急性炎症时,多采用无热量。因为急性炎症早期组织处于充血、渗出等病理状态,无热量超短波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起到抗炎、消肿等作用。

11.以下关于超短波和短波治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A.都属于高频电疗法

B.都可产生温热效应

C.超短波的频率比短波高

D.短波治疗时电极必须接触皮肤

E.两者都有一定的非热效应

答案:D。解析:超短波和短波都属于高频电疗法,都可产生温热效应和一定的非热效应,且超短波的频率(30-300MHz)比短波(3-30MHz)高。短波治疗采用电容法时电极需垫衬垫与皮肤接触,采用电感法时不接触电极也无需衬垫,所以“短波治疗时电极必须接触皮肤”说法错误。

12.超短波治疗时,电极面积应()治疗部位面积

A.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