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与程序实施第二章审计基础
01.审计目标02.审计程序03.审计证据04.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目标Part01
一、审计目标的含义审计目标是指人们在特点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期望通过审计实践活动达到的最终结果。审计目标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二、审计目标的内容(一)审计总目标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格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侧重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众利益,服务于市场经济。
二、审计目标的内容(二)审计具体目标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是否经过适当分类,是否记入恰当的账户。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是否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有无跨期事项。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否按正确金额反映,有无多计或少计情况。由完整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发生的交易是否确实已经记录。由发生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否真实。
二、审计目标的内容(二)审计具体目标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摊存在完整性由存在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记录的金额是否确实存在。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是否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的现实义务。由完整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存在的金额是否均已记录。由计价和分摊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二、审计目标的内容(二)审计具体目标3.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生及权利和义务由发生及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财务报表披露的交易、事项与其他情况是否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所有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交易事项与其他情况是否均已包括。分类和可理解性由分类和可理解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财务信息是否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准确性和计价由准确性和计价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是否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程序Part02
一、审计程序的含义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为和步骤。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广义的审计程序指审计流程,即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狭义的审计程序
二、审计程序的阶段(一)准备阶段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会计师事务所判断是否接受审计委托的依据。
二、审计程序的阶段(一)准备阶段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3.确定重要性4.分析审计风险重要性是指被设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审计重要性的数量和质量也可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越高,可容许错报的范围越大。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书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从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审计风险的组成来看,包括三种类型的风险,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二、审计程序的阶段(一)准备阶段5.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作用:①通过制订和实施审计计划,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②通过制订审计计划,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③通过制订审计计划,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1)审计计划的概念与作用①总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所做的规划,是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中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②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订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与说明。(2)审计计划的内容
二、审计程序的阶段(二)实施阶段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和评价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确定控制风险并决定是否进行控制测试。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在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及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而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