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卸料平台优化设计与应用技术
1概述
超高层建筑地上、地下层数多,建筑高,基坑深,荷重。地上、地下工程施
工期间工程材料及周转材料垂直运输量均非常大,需依赖垂直运输系统往复运输。
卸料平台作为垂直运输的辅助措施对材料运输有着重要影响,比如结构施工拆下
的模板、支撑需由室内运往室外,再向上一施工层倒运,塔吊不能直接吊运;在
结构施工完成后,有些大规格材料、设备也无法从外部用施工电梯运往室内,通
常作法是设置悬挑的卸料平台,以便将这些需外运的物料先运到悬挑卸料平台上,
再用塔吊吊至上一个施工层,需要运进的物料,先用塔吊吊至需用楼层的卸料平
台上,再运至室内。卸料平台的设置需根据塔吊、施工电梯的设置情况综合考虑
其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合理设计,在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的同时提高现
场施工效率。该技术以厦门国际中心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卸料平台的应用为例,
介绍不同工况下卸料平台的选型设计以及应用。后续二次结构、安装及装饰工程
施工阶段卸料平台选用,可根据具体工况参考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卸料平台进行科
学设计与合理设置,对于重型卸料平台,需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验算,保证受力
安全。
2施工工艺流程
(1)落地式卸料平台搭设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设置通长脚手板、底座一纵向扫地杆一立杆一横向扫地杆一纵向水平杆
一横向水平杆一剪刀撑一连墙件、斜撑设置一铺脚手板一安装防护栏杆一满挂安
全网一检查、验收
(2)型钢悬挑式卸料平台安装施工工艺流程
预埋钢筋锚环、吊环(地下结构施工阶段)或锚固端锚固装置及拉结端夹具制
作(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一在地面上组装卸料平台一塔吊整体吊装卸料平台
—锚固端、拉结端固定一安装围护栏杆、挂安全网一检查、验收
3方案设计与优化
3.1.整体设计思路
1
厦门国际中心工程地下室3层,主塔楼地上67层,建筑高度339.88m,标
准层面积1856.16m2,核心筒面积493m2,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巨型支撑+伸
臂桁架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楼面为钢梁和压型钢板组合楼盖,框架由矩形钢管
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
塔楼地上结构按照“核心筒钢结构领先核心筒剪力墙混凝土结构1-3层,
核心筒剪力墙混凝土结构领先外框钢结构6-10层,外框钢结构领先外框水平组合楼
板混凝土浇筑4-6层”的节奏向上施工,5层及以上核心筒剪力墙采用内外全爬液压
爬模平台施工,核心筒内水平楼板及楼梯根据内爬塔吊爬升情况适时插入。
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在核心筒外侧安装1台D1250-80平臂塔,主要用于地下
室结构施工料具垂直运输、地上内爬式动臂塔及核心筒爬模系统安装,动臂塔安
装完成后拆除。由于现场场地狭窄,为充分利用原有地下室结构空间,在原结构
负1层、负2层布置了施工工具仓库及木工加工棚,考虑在场地西侧原
结构负1层、负2层对应位置设一型钢悬挑式卸料平台,以便于钢管、木方、模板
等材料倒运。
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在核心筒内设置2台内爬式动臂塔式起重机
(LH800-63X1台双笼施工升降机(SC200X200G)土建主体结构施工通过爬
模系统、超高泵送和1台塔式起重机解决物料运输;钢结构外框钢柱、钢梁由
1台塔式起重机负责吊装;施工人员和建筑垃圾通过施工电梯运输。
核心筒爬模装置安装前,为满足核心筒结构施工需要,在核心筒塔吊影响区
水平结构滞后施工区域(东南角、西南角)设置2个落地式钢管卸料平台,
在核心筒外脚手架外侧(东南角、西北角、东北角)设置3个落地式钢管卸料平
台。核心筒爬模装置安装投入使用后,此时外框钢结构已跟进施工,落地式卸料
平台可陆续停用、拆除,在主塔楼北侧外框结构边缘设2个型钢悬挑式卸
料平台,充分利用2台塔式起重机的自由时间,进行水平梁板施工时木方、模板、
钢管等周转材料倒运。
3.2.平台设计与优化
(1)地下室悬挑式卸料平台设计
厦门国际中心工程是原厦门邮电大厦的续建工程,其地下室及裙房部分已
2
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完成,新建主塔楼直接置于原有结构基础底板上。考虑到施工
现场场地特别狭窄以及此客观情况,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利用原有地下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