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管网普查技术要点分析
(一)前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发展更加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在众多的市政工程中,雨污水管网属于较为常见的基础性设施之一,雨污水管网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积水问题,从而保障了居民正常出行、道路交通顺畅,对城市用水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结合《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17)及“地下(雨污)管网普查相关技术要求”,分析地下(雨污)管网普查技术要点及难点,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二)雨污管网的认识与判断
在城市管网规划体系中,雨污管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余还包含通讯管网、燃气管网、供水管网等,因此,为了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首先要明确工作范围,识别管网特性。
雨污水管线的主要构成为检查井+管道,通常都是埋在地下。为了方便定期检查管道作业情况是否正常,检查井井盖在生产的时候做了“雨水井”“污水井”标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井盖都是随意摆放,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开井的方式明确每一个检查井的情况,并做好鉴别标识,如“Y代表雨水、W代表污水”。
雨水检查井通常会在周围设置雨落口,如下图所示:
它的主要作用是收集雨水(非污染水),并排至雨水管道,一般含雨落口的情况多为雨水井,同时,我们要关注管道的连通性,通过走向判断井属性。
而污水井的主要作用是收集生活废水,属于污染水,一般都是通向小区等有废水排放需求的地方,开井时能嗅到明显垃圾腐败的气味。
上述是现场作业的灵活判断方法,更精确的判断是需要根据现场观察连续三天水流情况,判定雨水排口、疑似排口、工程排口,再根据溯源情况把疑似排口分为污水直排口、混接排口。
(三)作业技术要点
(1)雨污混接排查技术要点
排查采集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号、位置、数量、管底标高、排口类型、排口管径、材质等。排查之前要先明确排查范围、排查目的。
混接点位置探查的对象为调查范围内的雨污水管道及附属设施。强排系统,调查至泵站的前一个井;自排系统,调查至进河道的前一个井。混接点位置探查前,应对资料进一步分析,重点针对预判存在混接现象区域的情况,选择混接调查手段,并分析该调查手段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试验。混接点位置探查,宜采用实地开井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明混接位置与混接情况。通过人工调查、仪器调查、染色实验等可确定管线走向、排水口,同时管道内部雨污混接可以作出初步的判定。
(2)CCTV检测技术要点
检测现场条件:CCTV检测有一定的现场条件要求,检查时管道内水量不宜过大。当现场水流量过大,无法满足机器检测时,应采取降低水位措施,确保管道内水位不大于管道直径的20%。检测前应对管道实施封堵、导流,使管内水位满足检测要求。
当遇到如下情况,要立即停止检测工作:爬行器在管道内无法行走或推杆在管道内无法推进时、镜头沾有污物时、镜头浸入水中时、管道内充满雾气影响图像质量时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正常检测时。
CCTV特征解读:为了获取更加精确的监测数据,我们要对CCTV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它的摄像镜头具有平扫与旋转、仰俯与旋转、变焦功能,摄像镜头高度可以自由调整;爬行器具有前进、后退、空档、变速、防侧翻等功能,轮径大小、轮间距可以根据被检测管道的大小进行更换或调整;主控制器具有在监视器上同步显示日期、时间、管径、在管道内行进距离等信息的功能,并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灯光强度能调节;
CCTV设置:将载有摄像镜头的爬行器安放在检测起始位置后,在开始检测前,应将计数器归零。当检测起点与管段起点位置不一致时,应做补偿设置;
(3)混接程度评估技术要点
按照调查范围进行评估,调查范围内有2个及以上的排水区域时,应按单个排水区域进行评估。单个混接点和区域混接程度分为三级:重度混接(3级)、中度混接(2级)、轻度混接(1级)。
1)单个混接点混接程度评估:
单个混接点混接程度可依据混接管管径、混接水量、混接水质以任一指标高值的原则确定等级,混接点混接程度分级标准见表1。
表1混接点混接程度分级标准表
分级评价
混接程度
接入管管径(mm)
流入水量(m3/d)
污水流入水质
(CODCr数值)
重度混接(3级)
≥600
600
200
中度混接(2级)
≥300且600
200且≤600
100且≤200
轻度混接(1级)
300
200
≤100
2)区域混接程度评估:
本项目确定为一个区域进行区域混接程度评估,不再进行内部区域划分,判别依据如下:
混接密度(M):
M=n/N×100%
式中:M——混接密度;
n——混接点数;
N——节点总数,是指两通(含两通)以上的明接和暗接点总数。
混接水量程度(C):
C=︱Q-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