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我们一起来制造(第3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5.2我们一起来制造(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掌握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原料、温度、釉料);了解陶瓷制造的工艺流程(揉泥、制坯、施釉、烧制)。
科学思维:分析陶瓷特性(耐高温、绝缘性)与其成分、工艺的关系。
探究实践:动手制作简易陶坯(使用超轻黏土模拟),体验制坯步骤。
态度责任:探讨陶瓷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应用(如陶瓷轴承、医疗材料),感悟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及制造流程
难点:理解釉料化学变化与烧制温度的关系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五章第2节。本节的主要内容:金属制品的制造;塑料品的制造;陶瓷器的制造。教材首先介绍了金属制品的成型技术与铸造技术的原
理、应用以及现代技术(如手撕钢、智能压铸)的发展。然后介绍了塑料品热塑性与
热固性塑料的分类及特性、制造工艺与环境问题。最后介绍了陶器与瓷器的材料、烧制温度、釉面区别;传统制陶步骤(揉泥、制坯、施釉、烧制)及现代精密陶瓷的应
用。使学生认识材料科学对生活和工业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如制作创意金属制品、陶艺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工程思维。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材料的便利性与环境责任(如塑料污染、资源利用)。
本节内容拟分3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金属制品的制造;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塑料品的制造;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陶瓷器的制造。
教学
准备
课件、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新课导入
图
图片
了解
中国
瓷器
发展
唐三彩青花瓷
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你知道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吗?
新知讲授
一、陶与瓷的“千年对话”
我们经常说“陶瓷”,那么“陶”和“瓷”是一种东西吗?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观察陶器与瓷器的图片,两者有哪些差异呢?
观察
陶器
与瓷
器,
了解
两者
的区
别
彩绘陶罐德化白瓷
探究实践
取一个陶罐和轻薄的白瓷碗。
看表面:用手电筒斜照碗口,瓷碗边缘是否泛光?陶罐表面有光泽吗?
听声音:用铅笔轻敲,哪种像敲石头?哪种像敲铃铛?
试滴水:在罐壁或碗底滴一滴水,30秒后用手摸。哪里变湿了?为什么?
瓷碗亮得像玻璃,陶罐像磨砂的敲陶罐是“咚”,瓷碗是“叮”陶罐吸水,瓷碗不吸水
为什么陶与瓷有这样大的差异呢?
陶器,是由黏土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它们的制造工艺接近,成品却截然不同。《天工开物》对造瓷工序有详细记载。
坯胎在上釉前要進行一次補水,通過用水筆蘸清水在坯胎上刷抹,可以除抹利坯時的刀痕及嘴坯時
坯胎在上釉前要進行一次補水,通過用水筆蘸清水在坯胎上刷抹,可以除抹利坯時的刀痕及嘴坯時殡留的粉塵,遗可以發現坯胎内詈藏的氣孔及混在坯泥中的硬泥團(俗稱死泥)。并及時地補修,施完釉后遗要桥查,對坯胎没有施上轴或轴薄缺的地方,也要用相同的施轴方法進行修補。
环2干
出以利除却刀麻关
陶序至三十七捺水三十八補釉
施轴n段下验捡
缺轴感效法
原
原因
料温度
了解
陶器
与瓷
器产
生差
异的
即原
釉料
1.原料差异
陶土:含较多氧化铁,氧化铝少
烧后呈红/褐色,结构疏松瓷土: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铝高
烧后洁白,高温下更致密
原料成分决定结构差异
陶器瓷器
2.温度影响
陶器:900℃
黏土矿物仅脱水硬化→胎体多孔(吸水性强)
瓷器:1200℃
瓷土矿物熔融玻化→胎体致密(不吸水)
温度影响致密性
3.釉料作用
瓷器必施釉
密封胎体微孔→使瓷器不渗水
形成玻璃光泽→美观易清洁
陶器少施釉(无釉或低温釉)
低温釉主要起装饰作用,不改变多孔本质。
釉料实现防水与光泽
中国瓷器驰名世界,被西方人誉为“瓷器之国”。中国瓷器经历了由陶器到瓷器、由青瓷到白瓷、由白瓷到彩瓷的发展过程。
了解
中国
瓷器
作品
总结
陶器
与瓷
器的
特性
差异
及其
原因
新石器时代的鹰形陶鼎
北宋的汝窑无纹水仙盆
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盆
唐代的三彩骆驼载乐俑
元代的鬼谷子下山大罐明代的白瓷渡海观音明代的斗彩鸡缸杯
思考与讨论
1.陶器与瓷器的特性有哪些不同?它们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