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第四课。本课围绕中秋节展开,通过多种形式,如图片、故事等,向学生展示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团圆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感受家庭团圆的温暖和幸福,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中秋习俗有关的知识,理解中秋团圆的内涵,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中秋节有一定的认知,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等,但对中秋节的由来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了解较少。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在课堂上,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深入学习。
课标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时间、来历和故事,知道少数民族中秋习俗,以及国内国外中秋节的情况。
2.体会中秋团圆的内涵,从而珍视亲情,唤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3.体验节日活动,积极参与中秋节唱歌、跳舞、讲故事、猜灯谜等情境体验,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提高自主观察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体会节日的欢乐,从活动中体会有趣、幸福、团圆、快乐、甜蜜等情感,加深对节日的喜爱,感受团圆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日期、传统习俗,知道少数民族在中秋节的特色活动。
2.体会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氛围,感受中秋节的欢乐。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中秋团圆的内涵,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
2.引导学生将对中秋节的喜爱转化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法
教法:
1.讲授法:讲解中秋节的历史背景、来历、习俗等知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节日文化。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中秋节的相关话题,如自己家过中秋的方式、对中秋团圆的理解等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中秋家庭团聚、赏月、猜灯谜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节日氛围。
4.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实物(如月饼)等直观教具,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传说故事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合作能力。
3.体验学习法:通过参与课堂上的各种中秋活动,如品尝月饼、朗诵诗词等,亲身体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中秋节的图片、视频、故事、诗词等资料。
2.不同种类的月饼若干,用于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品尝。
3.制作中秋贺卡、手抄报的材料,如彩纸、画笔、剪刀等。
4.收集一些少数民族过中秋的特色物品或图片(如有条件可准备实物),用于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人们在中秋节热闹庆祝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超市里挑选月饼、公园里猜灯谜、家中一起吃月饼赏月等场景,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吗?”引导学生回答出中秋节。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
活动一:热热闹闹猜灯谜(10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谜语:“圆圆形状花样多,各种口味任你挑,中秋佳节都爱它,有甜有咸味道好。”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待学生猜出是月饼后,引导学生思考月饼与中秋节的关系。接着,让学生拿出日历,在上面找到中秋节是哪一天,并圈画出来。然后教师出示连续三年中秋节的日历,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年日历上的中秋节,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从学生的发现中,引导学生意识到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谜语,积极回答问题。在日历上寻找并圈出中秋节的日期,观察日历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采用谜语导入,增加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日历上找中秋节日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活动二:中秋习俗大揭秘(15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课前通过问一问、找一找、看一看等多种方式,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传说故事、歌曲等。课堂上,先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中秋习俗,特别是本地的中秋习俗,重点说说自己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教师随机补充讲解其他习俗,如赏桂花、饮桂花酒、拜月、舞火龙等,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过中秋的经历,讲述知道的中秋习俗,认真倾听老师的补充讲解,观看图片和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