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6家乡新变化》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家乡新变化》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重要一课。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地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如家乡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发展。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通过调查交流,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图文展示家乡的传统特色是不变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及技巧,激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家乡已有一定认知,但这种认知较为浅显。他们对家乡的变化虽有一些直观感受,但缺乏系统观察和深入思考。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常识,能简单描述身边事物。从能力方面,他们有一定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家乡有朴素情感,但尚未深刻理解家乡变化的意义。例如,部分学生能说出家乡有新的高楼大厦,但对于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对生活的深远影响并不清楚。
课标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兴趣,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初步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调查活动、小组合作、网络查询、阅读书籍、访问社区、询问长辈等方法发现家乡新变化,提高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合作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3.知识目标:了解家乡在衣、食、住、行、乐、风俗等方面的新变化,知道家乡的传统特色文化,并理解家乡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家乡在各方面的新变化,感受家乡传统特色的魅力,愿意主动接触、学习、传承家乡的传统特色文化。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使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法
1.教法:讲授法,讲解家乡变化的相关知识及传统特色文化;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变化前后对比;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家乡变化及感受。2.学法: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收集家乡变化资料;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讨论等任务;实践体验法,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家乡变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家乡变化前后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PPT;准备与家乡传统特色文化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家乡特色手工艺品;设计调查表格,用于学生调查家乡变化。
2.学生准备:提前向长辈了解家乡过去的情况,记录相关信息;准备绘画工具,用于课堂绘画表达对家乡未来的畅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展现家乡现代繁华景象的视频,如热闹的商业街、现代化的建筑等。然后提问:“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家乡,大家觉得美不美?那你们知道家乡以前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分享自己印象中家乡以前的样子。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家乡新变化展示(1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收集的家乡变化前后对比图片,如过去的泥泞小路与现在的宽阔柏油路、破旧的老房子与崭新的高楼大厦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家乡有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片,举手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家乡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调查表格,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家乡变化情况,并填写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变化的方面(衣、食、住、行等)、具体变化描述、自己的感受等。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共同完成调查表格填写。选派代表准备在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全面地了解家乡变化。
四、小组汇报(10分钟)
教师活动: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填写的调查表格,并汇报家乡在不同方面的变化情况及小组同学的感受。教师对各小组汇报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活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有疑问可提问交流。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让全班同学共享各小组的调查成果,深化对家乡变化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家乡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知识,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为学习本节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