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3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开篇之作。教材通过“我的家乡在这里”“发现家乡的美”“家乡的故事”三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儿歌等形式,展现不同地区家乡的特色,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乡自豪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家乡已有一定认知和感受,但对家乡具体特色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对家乡的山水、美食、风俗等有印象,但缺乏系统认识和思考。其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好奇心强,喜欢直观、有趣的事物,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教学活动引导,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掌握一些介绍家乡的方法,如通过绘画、讲述、歌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分享、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家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保护家乡环境和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包括家乡的山脉、河流、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能够清晰表达对家乡的喜爱。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热爱家乡的行动。
教学法
1.讲授法: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关知识,如家乡山脉的特点、河流的走向、名胜古迹的历史等,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和变化,如家乡近年来新修建的公园、道路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体验法:通过欣赏家乡的图片、视频,播放家乡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美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实践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家乡,如制作手抄报、拍摄家乡美景照片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家乡的自然景观图片、人文景观图片、家乡宣传片、与家乡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等资料,制作成精美的PPT;准备中国地图、家乡地图;准备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用于学生实践活动。
2.学生:提前向家长了解家乡的相关信息,如家乡的特产、风俗习惯等;准备绘画工具,用于课堂上描绘家乡美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同时在PPT上展示一些与歌曲相关的美丽风景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认真倾听歌曲,观看图片,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如感觉很优美、很亲切等。
3.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家乡。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10分钟)
教师:在PPT上展示家乡的山水图片,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家乡自然环境的美丽与重要性,如家乡的河流为我们提供了水资源,森林可以净化空气等。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描述自己对图片中家乡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如家乡的山很高、水很清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互动,让学生直观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10分钟)
教师:在PPT上展示家乡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传统建筑等人文景观图片,如家乡的古老寺庙、名人故居、特色桥梁等,向学生介绍这些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在那里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生:仔细观看图片,认真倾听教师介绍,积极分享自己去过相关人文景观的经历和感受,如在古老寺庙里看到了很多佛像,感觉很庄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家乡丰富的人文景观,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体验活动(15分钟)
1.教师:播放精心制作的家乡宣传片,宣传片中涵盖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方面。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宣传片中,你看到了家乡哪些让你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