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2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里“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的要求编写。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维持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关乎公共秩序的维护,更是个人社会责任与素质的体现。教材通过呈现如教室、图书馆、医院等真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大声说话给他人带来的不适,进而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打扰他人的文明行为习惯,是达成单元目标的关键一课。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心理逐渐趋于稳定,是文明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经过一年的学校集体生活,他们对公共空间讲文明已有一定认知基础,但仍需巩固深化。从整体来看,学生对常规认识不够深刻,行为落实存在欠缺。他们喜爱集体生活,却因自控能力不足,在人多热闹处易不自觉大声讲话而不自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虽有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观念,但难以完全做到,尤其在热闹场所,需进一步强化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并引导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保持安静”标志,清晰知晓在哪些场所需要保持安静;了解即便在没有安静标志的场所,同样要保持安静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学会根据不同场合调节自己的音量,逐步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感受安静环境带来的愉悦,嘈杂环境造成的不悦,认识到安静是文明行为的体现,树立维护安静公共环境的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从自身做起,影响身边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切实帮助学生养成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良好文明习惯;引导学生理解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对维护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的积极意义。
2.教学难点: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习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接受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价值,将其转化为内在道德约束,实现自觉遵守。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化的公共场所场景,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安静的重要性,增强情感体验。2.讨论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如“在公交车上大声说话会有什么影响”等话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交流,培养合作能力与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场所中的角色,如医院里的病人、图书馆的读者等,体验不同角色对安静环境的需求,深化理解。
4.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直观呈现公共场所安静与嘈杂的对比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保持安静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收集包含各种公共场所场景的图片、视频,如安静的图书馆中人们专注阅读、嘈杂的医院病房影响病人休息等,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
2.声音分贝测试软件:准备可在手机或平板上使用的声音分贝测试软件,用于课堂现场测试声音大小。
3.道具:制作“保持安静”标志若干,准备模拟公共场所的小道具,如塑料书架、小病床模型等,用于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校园课间嘈杂的声音视频,视频中同学们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接着播放一段校园花园里宁静优美的鸟鸣声视频。提问:“同学们,刚刚两段视频给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两段视频声音感受的差异,如觉得嘈杂声音让人烦躁,安静声音让人舒服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强烈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环境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入本节课“我们小点儿声”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声音环境带来的不同体验。
2.认识安静标志(10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保持安静”“禁止大声喧哗”等常见标志图片,详细介绍标志的含义和作用,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标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标志图片,积极举手回答在图书馆、医院、电影院等场所见过这些标志,并简单描述看到标志时场所的环境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安静标志,了解其代表的意义,通过回忆生活场景,强化学生对安静标志与特定场所联系的认知,为后续理解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做铺垫。
3.有标志场所的探究(10分钟)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的场景图片,假设情境提问:“如果在医院里大声喧哗,会对病人产生什么影响?在图书馆大声说话,对其他读者又会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分组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在这些有安静标志场所大声喧哗会影响病人休息康复、干扰读者阅读学习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