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阅读】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内容导航
【考点一:诗歌手法赏析·想象】
【考点二:诗歌手法赏析·象征】
【考点针对演练】
阅读篇目:《奉和袭美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望江东》《秋兴(其二)》《送崔校书从军》《鹧鸪天·西都作》《利州南渡》《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次韵单君范行李中诸诗前数章自道后二章为单》《亭长》《奔跑的稻田》《蓝袍先生(节选)》
★考点一:诗歌手法鉴赏·联想与想象
一、课标及教材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因此,想象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文学,乃因文学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情感体验的丰富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第二课学习提示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样写到“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通过对诗歌想象手法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一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出的壮阔恢弘的意境,体会到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进取乐观精神。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情感自然流露,主张形式绝对自由,重视灵感,还归纳了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其中想象手法作用,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学生应该通过想象手法分分析,感受诗人炽热强烈的情感和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二、常见考查形式
1.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从“内容”入手设题)
2.简述诗句画面的特点;(从“特点”入手设题)
3.分析诗句中想象手法的运用;(从“作用”入手设题)
4.比较不同诗歌中的想象手法(从“比较”入手设题)
5.发挥想象,创造新的诗歌片段(注重创新)
三、答题思路
1.识别手法: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哪些想象手法。
2.结合诗句:引用具体诗句作为例证。
3.分析效果:详细阐述这些想象手法在诗歌中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深化主题等)。
4.揭示意图:点明诗人运用想象手法的根本目的(抒发何种情感、表达何种思想、追求何种艺术境界)。
四、答题术语
1.具体手法
具体手法类:超越时空、夸张变形、奇幻联想/神话传说、拟人化/移情、假设/虚拟。
2.手法的作用
意境营造方面:营造了...的意境/氛围;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虚实相生,增强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
形象塑造/特征突出方面:
使...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生动可感;凸显了...的特征;将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化无形为有形。
情感表达方面:
强烈地抒发了...的情感;深化了...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更具冲击力/更加委婉含蓄/更加深沉隽永;曲折地表达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主旨深化/思想表达方面:
有力地突出了...的主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升华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寄托了...的理想/表达了对...的向往/批判了...的现实/揭示了...的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语言表现力方面:
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新奇感/趣味性;使语言生动形象/活泼灵动/富有张力/出人意料;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看似不合常理,却深刻动人);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浪漫主义风格。
五、教材习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学习提示
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六、经典习题
1.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
★考点二:诗歌手法赏析·象征
一、课标及教材要求
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属于高中语文中的文学鉴赏与理解的知识范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尝试梳理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和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