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互联网搜索新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2.知道搜索引擎的简单工作过程。
3.了解网络爬虫等自动化技术给搜索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知道搜索引擎的简单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2.了解网络爬虫等自动化技术给搜索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有上网条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引出搜索引擎的概念,介绍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1】创设为读书节活动查找相关资料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而高效地找到相关信息?如果没有搜索引擎,如何查找信息?为什么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时能快速得到结果?
【学生活动1】结合使用搜索引擎的经历思考问题,并带着问题开始新知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探究搜索引擎的工作思路及其不断创新改进的过程。
新知探究
一、搜索引擎的工作思路
通过实验一,模拟搜索引擎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的基本原理。
【教师活动2】课件出示实验一的实验目的、实验条件。通过“我来说,你来做”让学生启动《简易搜索系统》。搜索与“中国探月”有关的内容,看能否搜索到结果。
【学生活动2】打开《简易搜索系统》应用程序,通过IP地址访问搜索系统,搜索“中国探月”,结果为空。
【教师活动3】请一位同学在教师引导下演示学习活动一中实验步骤2和3,通过搜索结果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搜索到结果?进而总结出“搜索要用的网页数据都放在web文件夹中”这一结论。
【学生活动3】将保存网页文件的web文件夹拷贝到搜索系统所在的文件夹中重新搜索“中国探月”,获得搜索结果。思考两次搜索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师活动4】布置实验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其他网页保存到web文件夹,《简易搜索系统》能否搜索到?
【学生活动4】根据学习任务单提示,完成学习活动一中实验步骤4。
【教师活动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搜索不到保存的网页?pages.csv文件有什么用?从而引出索引的概念并讲解索引的作用。然后以“学生说,教师操作”的形式写入索引数据。
【学生活动5】理解索引的作用,得出“网页跟实际网址的关系保存在page.csv”这一结论。
【教师活动6】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填写学习活动一的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6】探究、讨论、合作,填写结果并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搜索引擎的工作过程:首先人工从各类网页获取信息,并将网页数据存放在web文件夹,然后人工建立索引,将索引数据写在pages.csv中,此后搜索系统会根据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或其他方法)进行排序,最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搜索引擎提前把海量信息保存下来,耗费了大量的存储空间,换来了对查询需求的快速响应。这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思维的一种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一,厘清搜索引擎的工作思路。
二、搜索系统的创新改进
通过实验二,尝试用网络爬虫自动获取相关的网页信息。
【教师活动7】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活动一思考:在搜索引擎的工作过程中,哪两个步骤需要人工手动去完成?是否有取代人工劳动的方法?然后介绍网络爬虫,同时提醒学生,网络爬虫是一把双刃剑。接着演示运行《网络爬虫测试》软件。最后,将spider.pyc拷贝到原搜索系统文件夹中—再次运行《简易搜索系统》软件,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网络爬虫获得的信息,以及《简易搜索系统》页面发生的变化。
【学生活动7】通过观看动画和演示操作,初步了解网络爬虫的功能,观察到《简易搜索系统》页面的变化:多了网络爬虫。
【教师活动8】输入关键字“中国探月”,让学生先猜测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然后展示搜索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多的网页是怎么来的?
【学生活动8】通过猜测、验证、思考,并观察web文件夹和pages.csv文件的内容变化,理解网络爬虫能帮助搜索系统自动扩充信息。
【教师活动9】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二,并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活动一中的搜索系统工作过程?
【学生活动9】完成学习活动二,得出答案:将“人工”改为“自动”。
【教师活动10】头脑风暴:简易搜索系统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学生活动10】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11】介绍借助人工智能提高搜索引擎的搜索效果,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提升搜索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二,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爬虫技术发展给搜索带来的影响,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高搜索效率的技术迭代问题。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