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下第一二单元基础知识问答.docx
文件大小:97.8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3.07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历史阶段特征)

隋朝的建立者?统一意义?

建立者:杨坚;意义:结束了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隋炀帝的两个突出贡献?

①开凿大运河②创制科举制

3.隋朝大运河以哪里为中心?北抵哪里?南至哪里?自北向南为哪四段?开通的意义?

中心:洛阳

北抵:涿郡

南至:余杭

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意义:①推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②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③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4.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对当时的意义?唐太宗、武则天分别如何完善科举制?

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意义: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5.唐朝的建立者?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是?

建立者:李渊女皇帝:武则天

6.唐朝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分别是由谁开创的?分别处于几世纪?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描述谁?

贞观之治:李世民开创开元盛世:李隆基开创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

7.分别举两位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唐太宗时期:房玄龄、杜如晦

唐玄宗时期:姚崇、宋璟

8.列举两例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表现?从这两例中得出的观点?

曲辕犁、筒车

观点:技术革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图一上能提取到哪些信息?

信息:①反映唐朝制陶技术高超

②反映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

10.唐朝时期长安城的特点?

特点:规模宏伟、井然有序、坊市分离、中州对称布局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图二说明了当时的哪一社会特点?

特点: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图一

图二

1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该事件对经济重心的影响?

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客观上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3.灭亡唐朝的是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哪一历史时期?该时期的实质是?

灭亡:朱温

时期: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4.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

趋势:统一和民族交融

15.概括隋唐时期民族交融方式有哪些?

方式:和亲、设立机构、册封、会盟、战争16.

16.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机构?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天可汗”最早指的是谁?得此尊号的原因是?

李世民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图三18.图三的名字是?作者是?分析图三的史料价值?

图三

图名:《步辇图》作者:阎立本

价值:是一手史料,图像史料,有利于研究唐与吐蕃的友好交往

19.中日交流中国“走出去”的史实?中印交流中国“引进来”的史实?可以得到的观点/启示是?

“走出去”:鉴真东渡“引进来”:玄奘西行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中外交流/中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

20.雕版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用:①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对世界)

②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基础(对中国)

③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对中国)

21.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他所处时代在位皇帝是谁?

成就:①制定了《大衍历》②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皇帝:唐玄宗

22.“药王”是谁?代表作?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颁布的药典是?

药王”:孙思邈著作:《千金方》名称:《唐本草》

23.唐朝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的思想家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思想家:韩愈代表:柳宗元

24.“诗仙”?“诗圣”?“诗史”?诗歌风格不同说明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有何关系?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杜甫的诗

关系:文学创作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25.唐朝两位书法名家?吴道子的代表作?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

书法家价值: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得发展和社会变化(历史阶段特征)

1.

朝代

建立者

民族

都城(今天对应城市)

北宋

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

耶律阿保机

契丹

上京(今内蒙古)

西夏

元昊

党项羌

兴庆(今宁夏银川)

南宋

赵构

临安(今浙江杭州)

完颜阿骨打

女真

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

忽必烈

蒙古

大都(今北京)

2.填写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对峙示意图

3.北宋统一的意义?北宋为维护中央集权实行怎样的方针?

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方针:崇文抑武

4.北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