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之间的关系》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课型
单元复习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内容:
1.能够从实际情境或跨学科的问题中抽象出核心变量、变量的规律及变量之间的关
系,并能够用数学符号予以表达。
2.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会求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7.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
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8.关注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中,能够克服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
价值,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
习惯。
为了落实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梳理知识清单,绘制、完善单元思维导图、
创编改编习题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站在一定的
高度审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从而对本单元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的创
编活动,体现了探究性、发展性、开放性,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现实情境讨论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解决一些问题或进行简单的预测,感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世界——表格、表达式、图形语言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所包含的核心素养有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
学过程中设计了梳理知识清单.
2.教材解读
本章教学内容是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四
个部分:1.现实中的变量,2.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3.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4.用图象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本章是初中函数学习的启蒙单元,衔接小学变化的量与
八年级函数内容,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变量关系的核心思想,为后续学习一次
函数、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
量的基本概念,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之间
的关系。本章内容结构如下图:
现实中的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量、变量表格
自变量、因变量关系式
图象
解决问题、进行预测
本单元主要内容分为相交线和平行线2个部分.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知识清单
的梳理和思维导图的建构与观察,进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体系的建构,难点是是引导
学生关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研究路径:定义(元素)—判定—性质—应用,关注研究的
思想方法:分类讨论、一般到特殊,数形结合、转化、类比等思想,以及习题的创编.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知识基础与经验方面,本单元《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学习结束已将近2个
月,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基础知识会有少许遗忘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本节复习课
之前设置知识清单,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查阅资料进行知识的梳理巩固,以便课上顺
利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关于思维导图的经验,目前本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不少于5次梳
理思维导图的经历已经有一定的心得和方法,特别的在七上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中
接触过几何领域的章节思维导图构建,这会对本节课有较大的的启发和帮助.
2.关键能力
学生在对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例如在本单元中对于复杂图形中识别基本的几何
模型的能力;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本单元中正确使用是数学语言表逻辑严谨地推
导结论的能力;思维建模能力(可视化),例如绘制思维导图和尺规作图的能力都需
提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