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
7.4重力
单元
第七章力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4节内容,重力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教材从生活现象引入,介绍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和重心。通过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方向的应用及重心的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根据数据分析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能运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了解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均有关。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1.能从本质上理解重力是因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明确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形成“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观念,熟练运用公式G=mg对物体重力或质量进行计算;
3.建立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以及重心的科学概念,并能运用这些观念解释生活中如物体下落、重垂线校准等常见现象。
科学探究:
1.在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中,学会依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2.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运用列表分析、绘制图像等方法处理数据;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深入讨论与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
1.在学习重力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从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完整的重力知识体系;
2.学会运用比值定义法理解g的物理意义;
3.在解释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时,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不弄虚作假;
2.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培养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探索自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对力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知晓力的三要素等基础知识,这为学习重力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受重力作用的现象(如物体掉落)有较多直观感受,但尚未从科学角度深入理解重力的本质、规律及应用。由于该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对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准确含义以及重心概念等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大量具体实验、实例和直观演示来辅助学习。
重点
1.重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符号);
2.探究并掌握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定量关系(G=mg),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
3.理解重力方向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明晰重心的概念,尤其是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难点
1.精准理解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内涵,区分其与“垂直向下”的差异;
2.科学设计并顺利实施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深入领会物体重心位置与形状、材料之间的复杂关系。
材料准备
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钩码、细线、重物(如螺母)、质地均匀的规则物体(直尺、圆球)、多媒体课件(包含重力相关现象视频、实验演示动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篮球从高处落下、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落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向下运动?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生活常见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重力(G)
1.结合导入环节的现象,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通过实例,如空中飞行的小鸟、地面上静止的汽车等,明确重力产生的原因、施力物体(地球)和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
2.介绍重力的符号“G”,强调在物理学习中规范使用符号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列举生活中更多物体受重力作用的例子,加深对“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一观点的理解。
二、重力的大小
1.测定物体重力的大小
(1)拿出弹簧测力计,向学生介绍其构造和使用方法,演示将物体悬挂在竖直的弹簧测力计下端的挂钩上,当测力计和物体都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重力的大小。
(2)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2.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引导学生思考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探究问题: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有怎样的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