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焦引点汇成圆对崎相依两平衡
柳宗元诗云:“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优秀的议论文,或许应如鹰击苍穹,语势矫健;掣电掠冈,笔锋爽利。在二元对立思辨性论题中,二元关键词均牵引着说理思辨性地展开,二元对立相生对峙相依,很见思辨的精妙。在二元对立思辨习作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现归纳如下并提出建议。
一、二元关键词概念不清
一个词语的概念往往有多义性,而考题材料往往框定了范围,题意有一定的指向性。我们要结合考题材料,把握关键词内涵,才能使文章切合题意。例如以下作文题。
材料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宋·陈善《扪虱新话》
材料二: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王国维《人间词话》
读了上述两则关于读书、写诗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深入与跳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份考题中关键词是“深入”与“跳出”,要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深入”与“跳出”的含义。
在读书写诗上、在对宇宙人生上,“深入”与“跳出”分别是何含义?有的学生认为“深入”是熟悉课本知识,“跳出”是灵活运用。如果只看材料一,如此理解无可厚非。但考题有两则材料,应综合把握。材料二,对“出乎其外”的效果表述为“故能观之”“故有高致”,即“跳出”后,能更有超凡脱俗的眼界情操、更有全局观。因此结合两则材料可知,“深入”应指深入事物内部,把握本质;“跳出”应指跳出原有模式,敢于创新。考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是双核心,如两个焦点吸引了所有点汇聚成椭圆,牵引着议论说理思辨性地形成“有机体”。学生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前或之后,应对两个关键词进行概念分析,围绕这两个关键概念,摆事实讲道理,就能切中要害,不至于中途偷换概念或越说越偏。
二、只谈一元,顾此失彼
世间事物往往多元共存,相生相克,对立统一。黑白美丑、阴阳圆缺、正邪强弱、是非曲直,常常相伴相生,相对相谐。二元对立思辨性论题,要关注矛盾双方,而不能“情有独钟”。如下题。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地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马海祥博客
对于做一个“批判者”“建设者”,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很多学生只挑选“批判者”或“建设者”一方面谈,过于片面。还有一些学生只分别谈了二者的重要意义,却忽视二者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对立的双方都要兼顾呢?对立的双方,往往或相伴相生,或相互转化,不可能从始至终一方独大。看问题要全面地看,一分为二地看,发展地看[。这份考题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提醒学生要综合地看。材料一和二分别强调做批判者与建设者的可贵之处。材料一“盛世危言”,提示结合社会发展层面考虑。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不可能只有批判或建设单方面,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因而两方面都要论证。
二元矛盾对立,那该怎样同时肯定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二选一,那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在什么情况下该A或该B?如果能共存,是否是一体两面,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短时期不兼容,是否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二元的内在关系,要剖析分明。
二元关系梳理清晰后,如何搭建全文说理的框架?二元对立思辨的拟分论点框架常见的有两种:式,或A(B)+B(A)式[2]。前者先分别论述二元的重要性,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后者从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各有侧重点,各有风华。
综合思考后,这份考题可以搭出以下说理框架。方案一:中心论点:批判为灯,建设为路。分论点a:无批判者不能觉醒。分论点b:无建设者不能兴国。分论点c:批判建设共促发展。方案二:中心论点:破为立始,立为破终。分论点a:批判是建设的铺垫,先有破才有立。分论点b:建设是批判的目的,要破更要立。
关于批判与建设的思辨论述,《人民日报》评论文写得很精彩: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3]
作者站在国家建设历史进展的角度,肯定了批判的重要性,又提出疑问:若只有批判,谁来解决问题,批判与建设应相辅相成。作者隐隐批评了或不敢批判或只一味批判不肯建设的现象,揭示了二元关系,即批判为建设提供契机,建设对批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