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解读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EDUCATION
EDUCATION
06
07
08
09
目录
Contents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难点突破
单元情境设计
单元教学建议
01
02
03
04
单元时空定位
单元学情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课标解读
05
单元活动示例
10
第一部分
01
单元课标解读(古代亚非文明)
【2022课标】
①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②通过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以及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初中历史教学指明方向,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本单元,学生需于特定时空条件下考察古代亚非文明相关历史事物,如借助金字塔认识古埃及文明,依据《汉谟拉比法典》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种姓制度与佛教创立探究古代印度社会。
1、2022年课标要求:
第一部分
01
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文明产生发展背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例如古埃及农业依赖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进而推动奴隶制国家形成。
2.时空观念:学生在时间轴与地图上清晰把握各文明起源、发展脉络及空间分布,理解不同时空背景下文明的独特性。
3.史料实证:鼓励学生对古埃及象形文字铭文、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文献等各类史料辨析运用,还原历史真实。
4.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客观准确阐释文明现象与发展进程,如分析佛教创立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5.家国情怀:理解世界多元文明,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2、2022年课标解读:
单元课标解读(古代亚非文明)
第二部分
0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作为《世界历史》起始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范畴,包含《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课。教材聚焦人类早期文明在亚非大河流域的兴起,展现象形文字、金字塔、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佛教等丰富文明成果。这些内容虽地域不同,但都围绕大河流域孕育文明这一核心,彰显早期人类文明多元性。?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可进一步结构化。例如以“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作为大概念统领本单元,将各课分散知识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解文明产生原因、发展历程及相互联系,为后续世界历史学习筑牢根基,凸显在教材体系中的起始与奠基作用。
古代亚非文明共同点:
①经济上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农耕经济发达;
②政治上都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
③文化上都创造了举世闻名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成就;
④作用上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部分
02
单元教材分析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人物扫描”丰富历史细节,增强历史真实感;凸显个体作用,深化唯物史观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培养历史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树立榜样力量,渗透情感教育;构建知识关联,完善知识体系;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本单元教材体例:
第三部分
03
单元时空定位
世界古代史知识架构:
在时间维度,古代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起,南部出现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古代印度文明于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空间上,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区域,古代印度文明最早诞生于印度河流域。?
教学中可引入地理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探讨尼罗河流域地理环境对古埃及农业、交通、城市布局的影响,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时空因素对文明产生发展的综合作用,强化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第一单元时空线索:
本单元
定位
第四部分
04
学生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历史学习,学生积累一定基础知识与综合分析能力,但面对九年级上册复杂抽象内容,尤其本单元不同地域文明,在理解文明深层原因、特点及联系时存在困难。对历史材料分析易主观片面,历史思维深度与广度不足。?
基于新课程理念,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设计分层任务。例如在史料分析环节,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简单直白史料并给予引导,对学有余力学生提供多元复杂史料鼓励深度探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升。?
第五部分
05
单元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学生能分析古代亚非文明中生产力(如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