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文件大小:14.4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24千字
文档摘要

1.《桃花源记》(陶渊明)

问题1:桃花源的生活场景,如何体现作者的社会理想?

-?抓细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和平、富足、平等、和谐”的理想(对比东晋乱世,暗批现实)。

-?考点关联:理解“世外桃源”的象征意义,分析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问题2:结尾“寻向所志,遂迷”的情节,有何深层用意?

-?逻辑:桃花源“不可复得”→强调虚构性,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主题升华:既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隐含“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深化批判色彩。

2.《小石潭记》(柳宗元)

问题1:作者“乐”与“凄”的情感变化,背后有何原因?

-?脉络:闻水声心乐之(暂忘贬谪)→?悄怆幽邃(环境触发悲绪)。

-?背景关联:柳宗元被贬永州,寄情山水是表象,悲是内核(乐是暂时解脱,凄是现实回归)。

问题2:如何通过“游鱼”写潭水清澈?这种写法好在哪?

-?技巧: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像在空中游,衬水的透明);影布石上(鱼影映石,衬水的清澈)。

-?妙处:不直接写水,却从鱼的“动/静”画面,让水的清透更直观、更有画面感。

3.《核舟记》(魏学洢)

问题1:哪些细节体现核舟“技亦灵怪矣哉”?

-?抓雕刻细节:

-?人物:东坡“峨冠多髯”、佛印“矫首昂视”(神态逼真);

-?物件:舟尾“横卧一楫”、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精细入微)。

-?考点:分析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突出技艺高超。

问题2:“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体现说明文什么特点?

-?关键词:约?可?许?→表估计、不确定,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区别于绝对化表述,符合实际观察)。

4.《北冥有鱼》(《庄子》)

问题1: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象征什么?

-哲学解读:鲲鹏突破空间束缚→象征“自由超脱”的精神追求;

-?对比:与“野马尘埃”的渺小对比,突出庄子对“逍遥境界”的向往。

问题2:夸张、想象的手法,对表达思想有何作用?

-?示例:北冥?天池?的设定,放大鲲鹏的“大”→营造奇幻意境,强化“超脱现实”的思想(体现庄子散文浪漫主义风格)。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

问题1: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核心分歧是什么?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逻辑推理(实证思维,强调“不知”);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情感体验(直觉思维,强调“知乐”);

-?本质:理性逻辑vs感性移情的思维碰撞。

问题2:庄子为何认为“鱼乐”?体现怎样的思想?

-?移情:借鱼的“出游从容”,映射自身对“逍遥自在”的向往;

-?思想:道家“顺应自然、随性而为”的哲学,是物我交融的表达。

6.《虽有嘉肴》(《礼记》)

问题1:如何用“嘉肴”类比“教与学”?

-?类比逻辑: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推导“教与学相长”的结论。

-?考点:分析类比论证的妙处(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服力)。

问题2:“教学相长”对现代学习有何启示?

-?联系实际:

-?学:从“学”中发现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教:通过“教”深化理解(“知困,然后能自强”)→强调互动学习的重要性。

7.《大道之行也》(《礼记》)

问题1: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反映儒家什么理想?

-?分解:

-?天下为公→反对“私天下”;

-?选贤与能→倡导“贤治”;

-?讲信修睦→追求人际和谐;

-?关联:儒家“仁政”“礼治”的社会理想。

问题2:文中排比句(如“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效果: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突出大同社会“人人得其所”的美好有序,强化理想的感染力。

8.《马说》(韩愈)

问题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象征什么?

-?托物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才者;

-?食马者→昏庸统治者;

-?批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露“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

问题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反问,有何表达效果?

-?层次:先问“无马”(表面疑问),再答“不知马”(核心批判)→层层递进,强化对统治者“不识才”的讽刺与悲愤。

复习锦囊

1.关联对比:

-?理想社会:《桃花源记》(陶渊明的“隐世理想”)vs《大道之行也》(儒家的“大同社会”);

-?哲理思辨:《北冥有鱼》(庄子的“逍遥”)vs《马说》(韩愈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