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叙事样态下的文化心理.docx
文件大小:20.1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3.56千字
文档摘要

叙事样态下的文化心理

从《尚书》记言,到《春秋》记事,再到《左传》叙事,东方叙事体系完成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建构。《左传》作为承载历史责任和思想道义的史料载体,体现着“以史传经”的叙事样态,其投射出的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当以昭显。从历史地位来看,《左传》才是中国叙事文学的真正起点与开篇。从创作心理来看,《左传》对于《春秋》中历史事件的呈现和儒学礼义的阐释,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春秋是礼的世纪,也是人文的世纪,这是继承《诗经》时代宗教坠落以后的必然发展。[从创作方式上看,作者同样以灵活的视角,多重的模式和独特的笔法来实现对历史的架构和再现,展现出了鲜明的“东方叙事”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作品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要义,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两个要求,即审美途径和文化阐释。笔者从叙述视角、叙述模式和叙述笔法三个方面切入,尝试探求阐释《左传》文化旨要的有效路径,以还原经典作品背后的文化心理。

一、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事件的叙述者对于事件观察和呈现的角度,具体体现为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下的限知和全知角度。我们以《左传》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研究基点,阐释“东方叙事”的文化现象,为经典研习铺设真实的鉴赏路径,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忠诚坚守。

1.宏观的场景全知俯瞰

史类作品对历史事件的惯常呈现形式是全知俯瞰,用宏观的历史场景去诠释史家客观的“实笔”。叙述者不介入历史事件,而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去俯瞰历史,以相对客观中正的态度去记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春秋时期,征伐不断,对于军事与政事场景的俯瞰勾勒,成为左丘明的惯常笔法。

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对军事行动的简化叙述,成为俯瞰勾勒的一条有效渠道。纵观《左传》,除对“城濮之战”等场景相对细腻的笔绘之外,鲜见详细的军事场面的描写。两处节选片段,展现了一种相近的叙述策略—一全知俯瞰,简笔勾勒。交代战争的时间、对象、形式和结果,一以贯之,少有枝蔓。这种策略普遍体现在其他军事与政事叙述中。恰恰是这种策略,将史书庄严与客观、立体与全面的记载意义昭显。

2.个体的状态限知聚焦

叙述者介于史事之外,始终以“局外人”的身份在叙述,所以《左传》中的限知,并非叙述者的叙述认知受限,而是故事情节中的他者对于叙述对象的认知受限。这主要体现在以“内心独白”为形式的心理描写上。这种限知的聚焦,与宏观的场景勾勒形成鲜明的比照,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解释了《左传》所承载的儒家思想礼义,体现了史书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心理。

宣公二年。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魔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左传》中鲜见的“内心独白”,此为一例。见赵盾准备礼服上朝,因时间尚早而坐着闭目养神,以待上朝时辰。鉏魔见状主动放弃刺杀,“叹而言”,可视作鉏魔内心活动的语言外显。赵盾不忘恭敬国君(准时上朝),杀此人,不忠;背弃命令,失信;忠信难全,唯死谢罪。“触槐”折射出的文化心理,是对礼义、道义、忠义的坚守。这样的坚守,与儒家礼义内涵遥相辉映。

二、叙述模式

1.闭环的呈现情节贯通

中国传统叙述特征,以孔子《春秋》为肇始,以主事为纲,兼以枝叶,呈现出鲜明的线形贯通的特点。《春秋本义·通论》也认为,一事必有首尾,必合数十年之通而后见。这也佐证了《左传》以线索成就叙述模式,其具体表现为时间线、事件线、人物线和国势线等。《左传》在众多线索的牵引下,呈现史实样态,发微儒家礼义。

僖公二十三年。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日:“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从时间线上来看,从僖公二十三年到僖公三十年这七年时间,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时间闭环。这个时间闭环中的两个核心人物晋文公和郑文公,也完成从最初的“不礼”到最后的“围郑”的人物和事件闭环。从叙述模式角度看,叙述者完成了一条线性的贯通,也体现了“一事必有首尾”,即叙述有本有末。在这个闭环叙述中,叔詹之言和晋侯之语强化了事件发展的逻辑。郑文公不纳叔詹之劝而失礼于重耳,致国于危;晋文公不纳子犯之劝,去郑退兵,显人之义。人物的高瞻鄙短之外,强化了“礼义”之于战事的“第一名义”,这同样是《左传》要传达出的要旨。

2.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