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意写作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摘要事实证明,创意写作可以赋能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创意写作中的个人性、交互性、创意性和普适性等重要元素,为初中应用文写作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学策略:基于个人性,超越固有限制;基于交互性,尝试工坊形式;基于创意性,突出思维训练;基于普适性,确立多元评价。这些基于创意写作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可以使得初中应用文写作与高校创意写作的同步共生。
关键词创意写作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相关性教学策略
作为创意活动的创意写作是作为文学活动的创意写作的延伸形态,强调多层次、多领域的创作流通、转化,意味着创意写作的文体类型开始拓展,包含了既有的修辞写作、应用型写作。[1]同时,创意写作教育体系也提出了关于传统应用文/公文写作的改革与发展主张:创意写作学科视阈下的功能性文本写作需要着重解决“谁在写作”“想写什么”“写了什么”“写给谁看”等问题,突出了应用写作的主体建构和文本服务意识。[2]
创意写作与应用写作的衔接在于实现人与人的交道。应用文是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而制作的文章,是“为了处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存在的”[3],其特点体现为实用性、真实性和逻辑性。不同于传统写作根据表达方式进行分类教学的模式,应用文是在真实情境下对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4]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写作专题涉及说明文、新闻、传记、读后感和演讲稿五种文体。初中应用文写作需要更注重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与创意写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写作教学相关性。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应破除部分传统窠臼(如模块化倾向、涂鸦式填充、忽视写作主体等),需要借助创意写作的一些先进理念,为教学赋能,其教学策略如下。
一、基于个人性,超越固有限制
创意写作具有个人性,它并不极力注重写作技法和篇章字句等方面的讲解,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一种自我表达,即独立地思考问题,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比如自由写作是创意写作常进行的一个练习,这个阶段的训练力求把自由还给学生,以深入挖掘学生的自我思想。同时,创意写作认可“成规”,“作家首先是纵向和横向空间类型的体现者,而不是一个个人”[5]。纵向空间类型是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积淀相联系的方面,横向空间类型是指在某种文化垄断下的价值取向。创意写作强调的不是颠覆自我、成为别人,而是建立在社会规约、类型规约等基础上的发现自我和表达自我。因此,写作教学需要从成规着手,体会独立视角写作的自我意识。
遵循应用文的文体格式是写作时势必会产生的一种规约,是现实和思维逻辑结合的产物,成规能帮助学习者从语言的表层模式逐渐向深层结构深化。但是应用文写作不能止步于遵循规范格式,而应当注重锻炼学生对实际事物的处理能力、发展学生驾驭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主体实践能力。“写作是个人自由的一种形式,它能使我们从周围所见到的公共性中解放出来。作者最终所写的不是某种文化下的草莽英雄,而最主要的是拯救自己的个性。”[6]基于创意写作的个人性特质,应用写作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固有格式与规约,发掘学生内心的创意元素,帮助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达成个人角色的体认。此外,在应用文写作中除了认知自我,还要对写作者身份进行自觉调整,认识个人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具体位置,与写作对象在现实层面直接照面。
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板块任务:“以学生会名义写一份邀请函,邀请领导、专家学者和环保热心人士等作为嘉宾,参加环保月的启动仪式。”在此任务中,我们要明确邀请函属于社交类文书,写作中主体必须体现公关意识,“这种意识包括悦纳新事物、强调形象塑造、营造满意的人际关系等”[7]。教材中也规定表达要得体,应考虑写作的目的、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等。为了达成区别于文牍主义的“创意目标”,教学中可以从特定环境、特定对象、特定问题等社会实践的具体需要出发,以群体角色“学生会”和个人角色“被邀请人”展开对比,从人称、视角、情绪和发文根据等方面进行比照,群体角色“学生会”要遵循材料固定身份限制,个人角色“被邀请人”表现的是基于特定身份基础上产生的独立想法,根据二者差异点设计不同的图示支架,实现为群体代言的目的。这一写作过程既遵循了邀请函中固定的角色规约,同时又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以个人视角思考被邀请人的特点,引导写作者表达对材料的独特感知。
二、基于交互性,尝试工坊形式
创意写作具有交互性,认为写作是一种交流、沟通和说服活动,即使是纯文学的虚构类作品也不得不考虑接受者的需要,创作需要找到自己的读者。所以创意写作教学常常通过工坊的形式将写作置于开放性的集体讨论中,在集体智慧的摇篮里实现创意的自由流通。其中展现的读者接受模式符合当下课堂教学从个体学习向协同学习转型的需要,“工坊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验、承受挑战、发展技能、分享作品、提高创造性和挑战性和批判思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