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作论视角的游记散文教学内容择定
摘要游记散文教学多以“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构建,但若以创作论的角度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思维,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加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创作论游记散文教学内容所至所见所感
初中语文游记散文教学,普遍是围绕游记散文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来展开的。这种日渐僵化的教学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孙绍振先生说:“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基础是创作论,解读的深化不是被动地接受成品,而是追随作者体验创作的过程。”[1]我们可以借助“创作论”的视角去把握文本、设计教学、开展对话,抵达游记散文文本深处,感受语言的自由灵动,体会作家的审美趣味,领悟文本的丰厚哲思。
一、物视角与成人视角
有些游记散文的精妙之处在于视角的选择。但是,不应只是简单地分析独特视角的作用,而应拓展开来,从创作论的角度展开分析,探究作者为何采用这个视角写,换成其他视角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通过比较分析,真正体悟视角的独特性,把握文本丰富的情韵。例如,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时,许多老师会带领学生体会“一滴水”视角这种写法的别具一格,但很少从两个层次去比较分析视角选择的意味。分析“一滴水”视角的精妙,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比较,第一个层次是“一滴水”视角与其他事物视角相比较,比如与“一片云”“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等各种视角的比较。通过还原与比较,可探究出采用“一滴水”视角的好处在于更加灵动自由,时间上,随意跳跃;空间上,任意切换;形态上,自由变换;角度上,灵活多变;文化上,深沉厚重。综合起来看,“一滴水”的视角别具情态,富有意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阿来精心的选择、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创造。第二个层次是“物视角”与“成人视角”相比较,通过细加比照分析,可以探究出物视角的好处在于写法灵活,拟人化手法运用富有童趣,更能贴合学生阅读心理,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喜欢。而采用成人视角写游记,则可以让内容更为厚重,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阿来另一篇散文《丽江记》就是采用了成人视角写成的游记,正好可以拿来与《一滴水经过丽江》作对比阅读,比较在不同视角下内容选择、构思、写法和艺术效果方面的异同。这样有层次的教学,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思维训练更加扎实有效,语言运用能力大大提升。再结合文本背景探究,自然就会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由阿来在《丽江记》中的记述“她正色说,丽江市政府一直希望有一篇写丽江的文章,可以编入中小学教材,从我的微博上看到我要来丽江,所以……我笑说,我这是自投罗网。但丽江的千头万绪,如何写起,还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真是个难题”[2]可见,选择何种视角取决于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由此可知,作家写作会考虑读者感受。
二、所至与为何至
游记散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是寻觅作者的游踪,将文本中所涉及的地点统统罗列一遍,就算是把握了行文思路,完成了整体感知。例如中山市横栏中学夏二姣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这滴水的游览地点,根据提示完成水的游览路线”,为了“防止同学们不清楚游览线路,我已将丽江的一些标志性地点标注出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在方框内补充相应地点”,之后,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表现它心情的标志性词语”。[3]从教学设计过程来看,这一环节耗时较多,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活动,有速读、圈画词语、画图(教师绘制出大部分路线)、填表、找标志性词语等。但从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第一遍阅读文本的过程变成了筛选信息的过程。但是,游记散文阅读教学仅仅是让学生知晓游踪?简单地完成信息筛选?如何解读得更深入?如果从创作论角度来看,追随作者体验创作的过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丽江那么大,作者去过的地方有很多,而作者为何仅仅选择这些地点写?又为何重点写“四方街”?哪些地方一笔带过?还有哪些地方一笔都不写?这样的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激活学生思维,深层次地把握游记散文特点。经过讨论、探究,学生会明白游记散文并不像摄像机那样摄录完整的游历过程。游记散文写作有比较和筛选,又有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一定是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写作目的等综合因素影响后的产物。1984年,阿来第一次来丽江,此后,他前后20多次重访。阿来在丽江体验过丰富的活动,去过丽江许许多多的地方,曾探寻“丽江高山植物园”“玉龙雪山”“九子海”等地,可是在写《一滴水经过丽江》时,“玉龙雪山”等一笔带过,“丽江高山植物园”“九子海”等一概不提。“所至”当中,作者阿来着重写“四方街”,文中反复强调“我也要去四方街”,是因为四方街有厚重的历史故事(木氏家族、徐霞客),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有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