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丰富而复杂,有
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质,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了冷热不均、毁誉不一的待遇和评价,为该文的
教学处理带来很多困惑。
一、关于《边城》的创作立场
《边城》发表于上世纪革命文学蓬勃发展的“红色三十年代”,有着比较独特的创作立场。
下面两种观点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文本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较多的研究者认为,《边城》是人性文学的代表,与革命文学形成分野。沈从文坚持“只
1
想造希腊小庙。……供奉的是人性。”“要表现得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
2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当时的革命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为《边城》在
当时迎来了大批的读者,但也使沈从文及其《边城》饱受政治化阅读心理、革命文学声势和
左翼文学评论家的强烈批判。被斥为“低级趣味的作者”“没有思想的作家”“反动派”的
“桃红色作家”。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及其《边城》仍受冷遇。文化大革命时期沈从
文屡被审查和批斗,《边城》再次遭到贬斥和“封杀”。但另一方面,国际上却掀起了“沈从
文热”,并得到夏志清、聂华苓、司马长风等盛赞“《边城》是最完善的代表作……故事对惯
于现代生活的人的各种病疾,是一剂解毒药……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
3
飘逸不群的仙女”。80年代中期以来,沈从文及其《边城》的文学地位不断攀升,1999
年《亚洲周刊》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边城》在“20世纪
中文小说1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在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
说卷》中,沈从文小说被安排在仅次于鲁迅小说位置。并在21世纪开始住被选入各版本的
高中语文教材。这些最终预示着沈从文的人性文学创作立场得到比较公正的对待。
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城》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与启蒙文学形成分野。陈思和指出:“《边
城》的出现,标志性地显示了民间创作思潮的完成。……193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
文学创作道路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除了巴金和他的一派作家坚持走启蒙的道路外,还有一大
批很有才华的作家开创了新的作家立场和创作道路,我把他们的创作新立场归结为民间的立
4
场。”他们改变了主流文学“由启蒙到民间”的创作方向,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广阔的“由
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他们的叙事、语言、题材、观念都焕然一新,以民间的立场和民间
审美观念为新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关于《边城》的主题
随着《边城》热的兴起,关于《边城》主题的研究也全方位展开、多角度深化,研究领
域大大拓宽。我们比较认可的观点有:“牧歌说”、“重塑典型说”和“象征说”。
“牧歌说”认为《边城》提供了广阔的审美天地,营造出一片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
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理想人生形式的愿望。这类观点的发展比较成5
熟。“重塑典型说”认为沈从文的《边城》在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向世人重塑了中国
形象,阿Q及其未庄所代表的那种暗陬、昏昧、麻木、滑稽、可悲的中国形象与翠翠及其边
城所代表的那种阳光明媚、纯洁天真、和平安乐的世外桃源式的中国形象构成了一种针锋相
对的存在,“离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书写将是不充分、6
不完整,人们通过文学认识到的20世纪的中国也是不充分、不完整的”。这类观点具有较7
为纵深的文学史观,极大的提升了《边城》的文学价值。“象征说”认为《边城》属于整体
象征,它以完整的故事结构与形象体系指向一种抽象的人性感悟。在生动的写实后面,潜藏
8
着对普遍存在的人生运命的关注:人生运命的无常以及人与人间的难以沟通性。《边城》
不只是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融入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因不能自主把握自己人生命运,
一代又一代继续着悲凉人生命运的认识,和自己生命从自在向自为路途中,遭受种种压抑的
9
内心感慨”。这类观点赋予《边城》更多哲学反思味道,凸显了文本的意象性叙述风格。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但是教学上的使用还需要商榷。
比如“悲剧说”。这类观点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