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文件大小:26.41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9.25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

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根底学问,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进展的根本状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线索,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进展规律,生疏本学科的最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力量,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写作文学争论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育学生的创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承受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对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学分。课时安排如下:引言(2课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进展(4课时)其次——三章20年月小说(4课时)

第四——五章20年月诗(4课时)

第六章20年月戏剧(2课时)

第七章20年月散文(2课时)

第八章30年月文学思潮(2课时)

第九——十三章30年月小说(10课时)

第十四章30年月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月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月散文(2课时)

第十七章40年月文学思潮(2课时)

第十八章40年月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月诗(2课时)其次十章:40年月戏剧(2课时)

其次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

其次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简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外乡的,现实的、历史的力气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快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根底,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快速进展。

20世纪初年,由于满清王朝的覆灭和民国初年政治上剧烈动乱,我国没有实现文化的根本革命,但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后,已受到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剧烈撞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中华民族被震惊而奋起,开头了现代化的蜕变。现代文化机制逐步建立,具有现代思想的学问分子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气,并由维走向了革命。文学的政治改进与变革的工具化意识,或者说保持独立审美价值的意识,前所未有地进入了学问分子的价值体系。西方文学作品进入了一般人的阅读视野,各种文体的革命使中国文学获得了现代化的动身点,“人”的观念的觉察,文学观念的更,文学创作在传统根底上进展着重大的改进与革。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已开头了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

重的现代化努力,很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其次节文学观念变革

从晚清开头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郭沫假设在《文学革命之回忆》中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当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和他同时的一批有识之士又提倡言文合—,为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根底。他的文学观念都听从于“民”的目的。

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类文体的成绩厚薄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

此外还有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谨等人的革命派散文。辛亥革命以后,散文卓然成家的还有章士钊。

本时期的小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多元线索的,形式上总体是渐渐改进,内容是严峻与玩耍并存。创作上可以大致分为清末与民初两个时期。前期的倾向以抱负与责备并存,后期倾向以消遣玩耍为主。前期的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为主,后期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与《礼拜六》等杂志为主。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也带动了创作。

1906—1910年是清末小说的顶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顶峰,与创作的富强持同步进展水平。

清末翻译小说虽然在林纾以外有周树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和徐念慈、包天笑等的译著,但林纾翻译的影响无与伦比。

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