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6日,日落时分,在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一个瘦弱而绝望的青年人选择葬身于隆隆驶过的列车和冰冷的铁轨之间。他就是诗人海子,本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的乡村。1979年就读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写诗。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就在自杀的两个月前,他还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无比幸福的诗句,而今,在离大海不远的地方,他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的春天。
;;?英年早逝的海子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知名度最高的一首。在骆一禾、西川等好友的整理和汇编下,我们得以看到《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作品集陆续出版问世,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海子整体的精神肖像和创作风貌。
短暂的七年写作中,留下三百多首短诗和几部长诗。
抒情短诗具有单纯、质朴、流畅和充沛想象力的特征。不少作品,有抒情谣曲的风格。诗中幻象世界的营造,经常来自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验。村庄、月亮、麦子、少女等,在诗中成为有“原型”意味的形象。部分抒情诗,与他个人的悲剧性爱情经历有关。
;与1980年代诗歌的另一取向不同,他不迷信世俗化与“日常经验”,而将诗歌功能定位于复活人类文化、确立乌托邦式精神价值的抱负上。
在生命后期,海子不满足于做一个靠天赋支持的感性诗人,转向理想的“史诗”(“大诗”)写作,寻求感性与理性、个人体验与人类文化精神的融合,创作了被归入《太阳》总题的“七部书”。;海子之死成为八十年代的一个挽歌,另一方面又成为九十年代的一个预言:就这样,他被赋予烈士和先知的双重身份。或许正如诗人钟鸣所说,海子处于一个“中间地带”,当然,绝不仅是山与海之间,北京与昌平,而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之间。
?
海子之死无疑被后世众多热闹的读者上升为一个神话,海子无可避免地被追认为诗歌烈士。这些都成为多年来的热门话题,深受众多普通读者的喜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
;海子的诗可以大致分成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乡土文化的衰落隐喻人类精神世界的丧失,表达了一个土地之子对这片生存根基的感念和缅怀。海子使用了一种既清澄又晦暗的语言,隐约透露着诗人内心对质朴生活的赞颂和哀伤,对神性事物的敬畏和追寻,以及对荒凉世景的描画和叹息。
另一类是“现代史诗”,这批作品后来也被合称为《太阳·七部书》。这个大部头的鸿篇巨制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终结价值的思考和追求,以及因它的缺席所产生的不安、恐惧和绝望,是海子自觉而有意识地对人类精神共同体的伟大“建筑”。
?
;;;;如何评价海子的“史诗”写作?
首先,海子对“史诗”的概念进行了完全创造性的转换。他可能是“现代史诗”潮流中唯一一个准确地把握住“史诗”的全面精神含义,并敢于宣称突破“史诗”的人。
?
其次,在“史诗”创作上,海子广泛借鉴了丰富的世界文学遗产,不仅包括西方的英雄史诗及文人创作史诗,也包括东方史诗,尤其是对印度史诗的借鉴。他的史诗或大诗,是高度综合性的诗歌。
总之,正如骆一禾所说,海子的作品,“不是一种终结,一种挽歌,而带有朝霞艺术的性质”。在中国更年青一代的写作者中,海子的诗歌还在持续地影响和鞭策着他们,发生在海子身上的死亡神话和语言奇迹,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无法绕开、常提常新的话题和问题。在中国诗歌的浩瀚星空中,海子也无疑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璀璨夺目的启明之星。
?
;;
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王家坪村(今红岩垱村)的一个城堡式的大宅院里。在大时代动荡的洗礼下。少年昌耀渴望远方,瞒着父母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4师的文工队,后又随军开赴朝鲜战场。
昌耀在朝鲜战场负伤回国,被诊断为“脑颅颞骨凹陷骨折”,于是进入河北荣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毅然决定投身大西北建设,在青海省文联担任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在祁连山一带的农场接受“劳动教养”。
?
苦役生涯无疑是昌耀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段艰辛的历史镌刻出昌耀无数的创伤记忆,也塑造了他苍莽、健朗、博大的诗风。在昌耀最重要的一首作品中,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诗人所抵达的生命高度和精神境界。
?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
我,就是这样一部行动的情书。
?
我不理解遗忘。
也不习惯麻木。
我不时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
朝向空阔弹去——
触痛了的是回声。
?
然而,
只是为了再听一次失道者
败北的消息
我才拨动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