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逻辑审视文本在历史语境理解文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被教材选编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群。它是儒家的经典文本,孟子在其中所倡导的“性善论”既指向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议题,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同时,孟子“性善论”存有诸多逻辑漏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典型地体现出了孟子论辩的逻辑特点及其漏洞。因此,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审视文本,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性善论”,对于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同样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一、从形式逻辑角度审视文本
孟子的文章长于说理,其论说逻辑清晰、循循善诱,同时语言雄辩、气势充沛,对后世说理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篇章。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随后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怀惕侧隐之心”的生活现象作为论据,指出这些情感反应皆出自人的本心,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人皆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除此之外,文章进一步将“四心”与“仁”“义”“礼”“智”联系起来,称之为“四端”;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论证了“四端”出自人的本性,最后顺势提出了“扩而充之”的主张。
从行文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语言充沛,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是一篇非常规范、出色的论说文。但是,清晰的逻辑并不能等同于严密的逻辑。有学者指出,“孟子虽然每每通过气势上的压制、步步逼近的驳诘和生动形象的举例最终都能成功地让对方无话可说,但这并不代表孟子对于自己观点的论证过程就是毫无逻辑缺陷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就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清晰的逻辑之下的逻辑漏洞。
1.举例失当
一个论题至少要包括主张和理由两个方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对于人性本质做出的判断。为了论证这个命题,孟子举出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的论据。那么,这个论据能否支撑这个命题呢?
首先,我们应该追问作为事件主体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从后文孟子所说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应当是有着一定行为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人,他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孩童,但一定是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以一个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的行为作为判断人的普遍天性的论据,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对此,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如果这里的“人”指的是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自然人,例如刚出生不久的或者完全不懂世事的孩童乃至智力缺陷者,他们会对“孺子将入于井”产生“怵惕侧隐”之心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他们是没有道德判断的。因此,人类的道德属性是建立在道德判断、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天性中并没有道德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无善无恶的。
其次,我们抛开自然人,从具备社会属性的人的角度来看,道德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交往基础之上的,没有抽离具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和“孺子”是什么关系?有血缘关系,还是无血缘关系?是亲密关系,还是非亲密,甚至是敌对的关系?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但在真实的现实情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能保证看见者一定会产生“怵惕侧隐”之心吗?现实情境越具体,人的行为就越有可能是多元的。因此以具体现象去类比抽象原则,必须考虑到是否存在反例。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亦善亦恶的。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以一个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行为来论证普遍、抽象的道德准则。这种以单一个案来论证普遍原则的论证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2.循环论证
针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孟子进一步论证:“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通过孟子这段由现象到理论的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两点:一是孟子以否定判断的形式对“人”的本质做出了判断,认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之为人的判断标准;二是将“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与“仁”“义”“礼”“智”联系起来,认为“四端之心”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善性的内在依据。由此形成了由“情感判断”到“道德善性”再到“人性”的论证逻辑链。那么,孟子的这一论证逻辑是否成立呢?
在孟子的论证里,所谓的“性善”实际上是“情善”,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实际上是对“情善论”的说明。但是“侧隐”“羞恶”等是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情感倾向,而人的情感倾向并不能等同于人的本性。简单地说,就是“情”不等于“性”。因此,以一种道德情感作为判断人之为人的标准是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