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个人公平地提升自我
1
中国古代失蜡法争论综述
李琪
关于失蜡铸造工艺在中国的起源和早期进展,近年来在中国冶铸史界和文物考古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失蜡铸造的器物到底具有何种特征,以及如何推断失蜡铸造工艺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先要了解我国目前针对古代失蜡法的争论现状,鉴于此,本文梳理汇总了,目前学界对古代失蜡法的争论著作,对我国古代失蜡法争论,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中国古代失蜡法曾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而我国古代失蜡法早期的争论工作,外国学者参与较多,但大多缺乏确凿的证据,本国学者对失蜡法的争论开头于上世纪五十年月,开头提出失蜡法并未失传的论断,以此为动身点开头着手相关争论工作。到了七十年月,随着更多早期遗物的出土,失蜡法争论有了肯定进展,进入两千年,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又涌现出了一些的观点,失蜡法的争论有了一个崭的局面。
一、失蜡工艺的起源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始年月是中国金属技术史中的一个悬案。国内外学者就此发表过不少见解,商代说、西汉外来说、西晋说等等,不一而足。
早先的有些争论者如耶茨〔W.Yetts〕、埃契森〔〕等曾认为中国商周时期的精巧礼器与乐钟,是由失蜡法铸造的。1张子高也曾以
参见《猷氏铜器录》、C.辛格《技术史》第一卷和埃契森《金属史》第一卷。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尊为商代已使用失蜡法的例证。2但这些说法,如今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自70年月前后,觉察了多件春秋晚期失蜡铸件,中国失蜡铸造约起始于春秋早中期的观点已被多数学者承受。
曹献民学者则通过考察云南地区的青铜器,认为云南早期青铜器存在失蜡铸造工艺,并认为自春秋晚期始,在工艺和材料上从古到今存在清楚的承袭关系。3这种说法亦说明,中国古代失蜡法至少起源于春秋时期。
谭德睿先生则认为商代的焚失法,是失蜡法之先河4,并列举了湖南岳阳楚墓所出恿儿盏附饰、浙江绍兴出土的徐国铜屋等先秦失蜡铸件实例,认为徐国铜屋中的铜人和钅焦盉附饰以及恿儿盏附饰均为失蜡铸件,早于淅川铜禁又较原始,说明淅川铜禁和曾侯乙尊盘简单的失蜡铸造工艺消灭之前,有一个由简入繁的技术演化过程。后期谭德睿先生,又更加明确的指出“由组合块范法——焚失法——失蜡法是一个继承进展的历程。”5
澳大利亚学者巴纳于20世纪90年月初考察了广西、海南等地的南方青铜器,认为有些提梁卣上的提梁没有范线,应是用“失绳法”铸作的,他提出中国的失蜡法是从东南亚传入中国。
二、失蜡的工艺与进展
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19页。
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载《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诸问题的思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4年第2期,第43页。
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争论》,《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第247页。
华觉明先生对失蜡法的具体工艺做过长期而具体的争论,他提出中国的传统失蜡法的蜡模制作经受了捏蜡、拔蜡、剥蜡的过程,并对传统蜡料的成分做了细致的分析。6他综合了文献和现有的技艺,认为中国的传统蜡料的成份包括蜂蜡(或虫白蜡、石蜡)、松香和植物油(或牛油、羊油),依据气候状况依据不同配比组成。制备时,在加热的容器中依次放入蜡、松香和油料,边溶化边搅和成糊状;稍冷后取出,经反复拉拔成为合用的蜡料,这种独特的制蜡方法,是我国失蜡法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美国学者埃玛·邦克,则认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金质牌饰是以蜡和织物为模铸作的,故称之为失蜡——失织法。7作者所作模拟试验,证明白这一论断。失蜡——失织法,是我国失蜡工艺的一种进展演化,也代表了这一工艺的传播。
结合我国古代相关文献,学者争论觉察,自战国、秦汉以后,失腊法更为流行,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间,铸造青铜器承受的多是失腊法。
《唐会要》记载唐初铸开元通宝钱使用蜡模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最早具体记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过程,是用蜡刻画成模,放在桶状容器中,铸型的粥状泥浆、纸筋细泥和背料分三层组成,然后出蜡、浇注。
华觉明、王安才:《拨蜡法的调查和复原试制》,见《科技史文集》“金属史专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埃玛·邦克《失蜡——失织法,金质牌饰铸造的一种常用技艺》,载《金属和合金应用的起始》,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于至元十二年(1275)设出蜡局,专管失蜡铸造。
清《广诸司磁器库铜作则例》记载内务府造办处铜作以失蜡法制作各种简单艺术铸件。明清印书中也有一些失蜡铸印的工艺记载,如明文彭《印史》、清朱象贤《印典》、清叶尔宽《摹印传灯》等。
同时中国古代的失蜡法也传播到周边地区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