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docx
文件大小:27.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6.62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

学术写作能力对学生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是国家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它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术研究素养,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任务群中要求学生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陈述见解的过程。同时要求借鉴学术论文的形式,将研讨成果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然而,当今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重应试写作,轻学术写作;重分数导向,轻思维培养;重技巧训练,轻独立见解这导致学生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学术研究与写作的需求。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学术写作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为例,通过确立研究性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及迭代写作成果三个方面,探索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确立研究性话题,明确研究方向

研究性话题通常指需要通过研究和探索来解决的问题或主题。这类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或争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分析。《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环境描写中都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运用文学分析、历史考据、文化阐释等科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面对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学生要深入阅读并开展学术性写作,难度较大。教师如能基于课标及教材要求、作品的时代及学术价值、学生能力现状等设置研究性话题,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

1.基于课标、教材与文本的话题提炼

将宏观的课标要求、中观的教材任务、微观的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从中提取研究性话题。新课标18个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任务群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一方面,借助红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著,可获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性话题参照。另一方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3]。将二者融合到《红楼梦》的阅读研讨中,有助于提取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性话题。比如,探究冲突处的内在关联,或发现关联处的隐性冲突:“红”在书中既有“千红一窟”之器物,又有“绛珠仙草”之植物,还有“怡红院”之居所,其与人物命运、情感纠葛以及理想现实的碰撞等方面,有怎样的冲突与内在关联?

在教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任务中,除了对人物、主题进行分析与研讨,还包括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以及对所创作的诗词进行鉴赏。教师可将多要素进行整合,提炼研究性话题。如,透过宝玉之眼(“爱而知其恶”)洞察人性,探究《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林黛玉诗词中的生命意识等。

从文本价值的独特性来看。“《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4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诗词、建筑等。设置研究性话题,可考虑文化元素的渗透,如通过“玉”“红”“花”等隐喻的探究、取名的文化意蕴的研讨等,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2.基于时代价值的话题设置

数字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话题的设置,应考虑对数字时代新要求的回应。AI技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视角、精准的统计数据、即时的文化比较等,为文献搜集、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便利。当然,面对鱼龙混杂的数字信息,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分析、判断、审视、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规范、学术伦理意识的养成。

借助AI技术,可以统计书中主要人物对话的长度与频率,探索对话活跃度与角色重要性、情节架构及主题表达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也可质疑对话数据中的异常现象,比如獭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对话寥寥无几,但意蕴深刻,贯穿全书,可设置话题:“言近旨远的命运启示一獭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对话的深意解读”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全书表达正面情感的词汇使用频率更高,与作品的悲剧性质形成对比,可引发质疑:这是否反映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讽刺?或者是对悲剧的反衬?学生通过对矛盾处的思考,识别并分析文本中的对立和冲突,有助于理解作品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基于学情调研的话题选择

笔者对本区域高一部分学生就《红楼梦》的阅读及小论文写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84%的学生对此书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包括:篇幅过长,人物过多,节奏过慢,情节复杂,前后难以关联,尽写生活琐事,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在学术小论文方面,所有学生都没进行过相关练习,92%的学生从没接触过相关文章。

学生在缺乏指导讨论的情况下,难以深入领会巨著的深层意义与艺术价值。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可将研究性话题聚焦细小处、日常处、隐喻处、关联处,通过深思审辩,勾连整合,品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和精妙匠心。[5]

着眼细处,小中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