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世界遗产在中国——长城解说词.pdf
文件大小:658.2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4.02千字
文档摘要

世界遗产在中国——长城解说词

长城解说(上):

长城诞生于公元前七百多年,几乎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它是世界上有史

以来最长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它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跨越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横卧在中

国北方的土地上,它的总长度几经变化,全部加起来超过了五万公里。

今天,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些游客们可能并不

知道,他们脚下的这些砖石其实非常年轻,真正古老的长城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

这是片古老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在这里生生不息地持续了至少近三

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九世纪,在这片以农耕为本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国家——西周。西周

依托黄河流域而建,地处中原,国土四周分布有氐、夷、羌、戎等众多的少数民族。为有效

地保卫国土,防御外敌入侵,西周军队开始不断地修筑一种土堆,这种土堆在当时有一个形

象的名字——烽火台。

烽火台以夯土构筑,看似土堆,实际上却是一套先进实用的烽燧系统。烽和燧外观相似,

功能不同,日间点燃,以烟报警叫燧;夜间点燃,以火为号叫烽。出土的汉代书简记载了当

时峰燧系统的分布规律,烽相距平均四十到五十里,燧则要密集的多,只有十里左右。点燃

的烽火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横越一千多公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援兵发出报警信号。

西周的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竟把烽火台当作玩物,无故燃起

火光,引来四面八方的援兵如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美人笑了,周王朝的运数也到了尽头。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在给后世留下“烽火戏诸侯”的笑柄之后,当时先进的防御系统——烽火台也流传了

下来,它成为长城最早的雏形。周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

期,各个诸侯国居住的领地需要明确的划分,也需要自我保护,于是他们筑起一道一道的高

墙,将自己的居住地围在中间。

当时中国的北方居住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耕地进行耕作,旱季到来

为了生存,牧民们便骑上快马闯入中原地区掠夺粮食。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行踪和迅疾猛烈

的攻击力,总是令中原边疆的农民,甚至军队束手无策、叫苦连连。为了阻挡游牧民族的进

攻,中国北部各诸侯国开始用墙把烽火台加以连接,以保卫家园,形成早期长城。

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开始修筑长城时起,长城这个伟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就在华夏大地上

不断重复着重建与毁坏的历史。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长城遗址散落于山川之间,静静地等候

着人们发现的足迹。

他们是中国长城资源调查组的成员。从2006年4月6日开始,他们便这样带着专业的

技术工具,行走在少有人涉足的山间野外,在乱石杂草中找寻不为人知的长城遗迹。

长城实在太老了,自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它便屹立在华夏大地上,无声地见证着

无数王朝的兴衰成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王朝,他自称始皇帝,意味着秦王朝将成为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永继的铁打江山。秦始

皇很清楚游弋在北方的草原民族是帝国存亡的最大边患。从公元前214年开始,他下令拆

除原来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旧长城

进行修缮、连接,并在北部边疆的其他地方增修新的长城。七年后,一条西起陇西临洮、东

到辽东长达五千公里的长城完工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根据史书记载,秦时参加修筑长城的军队约四十万,除此之外还征用了五十多万民夫,

包括囚犯、贫民、女人,总人数近百万。当时秦朝约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根据这个数据计

算,每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参与了长城的修筑,可以说秦朝是动用了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

力才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修好后秦始皇还调派了二十万军队进行守卫,驻军分为两

种,一种是从当地直接招募,另一种则是不远万里从中原地区征调,根据秦制驻守长城的部

队,除了确保边塞安全,还要负责长城的维护和修缮。为解决庞大驻军的生活需求,守卫长

城的士兵被要求一面戍边、一面垦荒耕作。

公元前178年,军需屯田的制度正式在北方边郡推行,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军队自身

需要的口粮,而且还有盈余,达到一人耕作能够养活两个甚至三个人的水平,屯垦戍边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再也不曾重归故土。士兵们为了排解心头的寂寞和孤独,很多

人都在长城脚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家的存在让长城有了鲜活的生命。秦始皇以举国之力让

万里长城终于横亘在华夏大地上,他和被他消灭的六国诸侯一样试图用长城将自己的国家围

起来,以城为国,将自己的敌人拒之于墙外,但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