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3《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204.9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影子的秘密》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第3课。

在第2课中,学生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规律,从而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古人运用自然规的智慧。。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产生影子的要素,以及三个要素之间

的关系。主要活动有三个:一、产生影子—探索影子产生的三要素;二、让影子

发生变化—理解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三、手影游戏—寻找不同的方法制

作影子,内化吸收光影原理。拓展环节为观察云活动,鼓励学生到室外观察云朵,

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本设计尝试重构教材,将手影游戏前置至聚焦环节,

通过游戏聚焦本课主题、提炼成影的三要素,再进行要素间关系的探究。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一天中,随着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

影子的长短、方向也会发生规律性的改变。但对于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方向)

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长短、方向)的,学生的认识比较模糊。此外,大部分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及阻挡光源的物体,但对于呈现影

子的平面—屏比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2.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

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

响的。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

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

【材料准备】

学生准备:手电筒、木圆柱、球体木块。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打开投影仪,教师双手合十,挡住投影仪的光。邀请学生在屏幕上做出形状

不同的手影。

教师提问: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它的产生需要什么?

学生思考:手影的产生需要什么?(光(光源)、手(阻挡物))

教师提问:(将幕布收起)现在手影在哪里?手影的产生除了需要光源、阻

挡物外,还需要什么?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的观点,生成“光源”、“阻挡物”、“屏”的概念,并板

书。

设计意图:以“手影产生的条件”导入,从学生的原始概念中提炼出“光

”、“阻挡物”、“屏”等科学词汇。并针对影子的产生需要“屏”这个学生比较

难理解的点通过剖析,逐步达成共识。

二、活动探索

1、产生影子

呈现材料:手电筒、木圆柱、哑光KT板

教师活动:出示活动任务—制造影子,并提问:不同的材料分别模拟什么?

学生活动:轮流在KT板上制造影子,并思考三种材料模拟的对象。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材料模拟的对象并尝试动手

制造影子,并从活动经验中衍生出新问题——如何让影子发生变化?

2、让影子发生变化

学生上台汇报三种材料模拟的对象及产生影子的方法。

教师提问引导:能让影子发生变化吗?

学生思考并演示:移动手电筒,影子发生变化;将原本立放的木圆柱横放,

影子也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梳理让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改

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并进行板书。

教师引导提问: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影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应该

怎样控制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此时木圆柱的摆放方式需要改变吗?

学生活动:依据第2课经验,猜测影子可能的变化,并思考实验过程中,哪

些条件需要改变,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教师活动: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