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得竟如此精彩
作为教师,我们对一节好课的理解和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但可以肯定“好课”应该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这常常是很多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困惑。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展示课《北冥有鱼》一—“还他一个奇特瑰丽的想象”就为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指津。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助推思维进阶的情境任务,让学生“想象”得极为精彩,让笔者等现场听课者豁然开朗。
一、高度自主,在平等对话中构建课堂生态,让“想象”蓄势生长
上海师范大学陈静静认为,教育者乐于倾听学生,给他们创造温暖而友好的支持环境,创设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资源,并搭建脚手架,使学生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要让学习真实发生,首先得让课堂处于尊重、平等、温暖、理解、互相欣赏的氛围中。在平等开放的空间里,学生有了思考、选择、表达、争辩的权利,思维才不会被禁锢,师生才会在课堂上双向奔赴。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依据课文内容“还他一个奇特瑰丽的想象”,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思维真正活跃起来,才能创造或模拟出新的图像、情境。李华平教授执教《北冥有鱼》以交流的方式、平等的姿态打破了“陌生”“严肃”的壁垒,构建起了良好的课堂生态。
“我听了介绍之后,我心里有点打鼓。一方面我们是‘元培班’,挺厉害的,所以我怕我的课教得浅了一点;另一方面这是一篇八年级的课文,你们又是七年级,我又担心设计得深了。”聊天漫谈的方式很快营造出了轻松愉悦、开放自信的教学场,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积极期待的情绪。“我觉得课文很简单,但老师的问法可能很独特,所以还是很有挑战性”“我们预习得很好,尽管问吧!”…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兴奋蓄势待发。
教学之初,李教授设置了两个关于课前预习的交流活动——“你预习时都做了什么?”“这次预习最大的收获(感悟、困惑)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避开了以往单纯的知识检查,不仅让学生可以说,而且能有自己的话说。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经历自由表达,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老师认真倾听,给予理解与支持,呈现出平等尊重的“柔软”的身心状态。师生之间对话交流,互相欣赏,把学习的机会真正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形成了开放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展现更高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李教授这种平等的姿态也贯穿了课堂始终,继续助推课堂兴奋的涟漪持续扩散。谈“插图”的设想,谈“动画视频”的设计围绕教学核心任务,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不断伸展想象的翅膀,将教材上有限的文字变成了宽广的海洋,激起了想象的浪花,语言、思维、情感都因此而鲜活生动起来。就连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辅助性教学内容,也是以“提醒”“交流”的方式完成。纵观教学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耐心倾听学生的思考陈述,有鼓励,有欣赏,有纠偏,有延展,有升华。
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庄子想象雄奇瑰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李教授依据具体学情,围绕教学主体有序设问启发,但又不限定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出现偏差,就适时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师生之间少了固有的沟壑,课堂萌发出饱满的灵性和激情。
二、超越文本,在潜文悟象中训练技能,让“想象”真实发生
《北冥有鱼》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其奇幻玄虚,寓意深刻,思想深邃。教学中常常将其作为“定篇”处理,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打好“精神底子”。因此,一般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感受鲲化鹏徙于南冥的故事,分析鲲鹏的形象,最后讲授庄子追求自由的思想。这种教法无可厚非,但始终让人感觉有些粗糙突兀。因为寓言中的主要形象一一大鹏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只有在深入理解鹏鸟形象之后才会感悟到说理方式,悟透文章微妙难言之理;大鹏形象是文本的生长点,文本之意、庄子之心都是从这儿生长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真正深度理解鹏的形象,当然也就不能往形象内涵的深处走。那么,又该以什么方式让学生深度理解鹏之形象呢?
李华平教授将这一节课的主题拟定为“还他一个奇特瑰丽的想象”,既是出于对教学逻辑的理性考量,又是“用教材教语文”的实践创新。就这节课而言,将“鹏”具象化作为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将教材作为一种教学素材,设计了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三个学习活动“插图设想”“动画制作”“片段写作”。教学主要围绕“想象”依次展开,李教授用“如果…你…”等教学语言搭建思维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续参与的热情,以创新务实的方式归还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果你是这位编辑,你特别想增加哪一个动态要素?”此任务推动“想象”从静态还原到动态创造,学生设计了“用慢镜头来表现鲲化鹏的过程”“添加鹏离开水面的过程”“拍摄羽毛褪去的过程”“增加一览众山小的地面镜头”…学生根据文本语言进行想象再造,让平面上有限的文字变成了内容丰富、立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