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读《人间值得》有感.docx
文件大小:17.2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1.67千字
文档摘要

读《人间值得》有感

深夜翻过书页最后一章,窗外城市灯火阑珊,远处高楼明灭的灯光如星河倾落人间。中村恒子——这位90岁日本心理医生的文字,竟如无声细雨,悄然渗入我心中那片被焦虑炙烤的焦土。在这个“人间不值得”成为时代喟叹的今天,这位耄耋老人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在书页间点亮一句温柔却坚韧的宣言:人间值得。

恒子奶奶的生命史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启示录。从医学院毕业在电影院打工的困顿,到卖冰淇淋大叔偶然引荐的机遇转折;从对婚姻“郊游登山”的浪漫期待,到直面丈夫酗酒挥霍的残酷现实;从独自扛起全家生计的重担,到晚年独居时在小酌中品味孤独的自在——她的每一步都在荆棘中踏出花朵,每一次坠落都在深渊里点燃烛火。“生命是一场只来不去的旅行,所以留心和感谢每一道风景”,她如是说。当苦难成为时代集体记忆的底色,恒子奶奶教会我们如何用感恩的针线,将破碎的日常缝补成锦。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在恒子奶奶笔下得到精准的病理切片。我们被“必须幸福”的执念囚禁,在社交媒体的完美幻象中自我贬低;我们为“长衫难脱”的体面挣扎,在世俗标准的跑道上气喘吁吁。恒子奶奶却轻轻拂去这些心灵尘垢:“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这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生命顿悟——如她七十载行医生涯见证的,那些在泥泞中挣扎辗转的灵魂,最终都在放下执念的瞬间触到了柳暗花明的岸。

工作观的重塑如清泉涤荡我心。当“内卷”成为一代人的生存姿势,恒子奶奶坦言:“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这朴素的真理让多少被“使命”“情怀”绑架的年轻人如释重负!她年轻时面对精神科患者的暴力倾向,在疲惫中看清工作最本真的价值:它是“抵抗生活变故的勇气”,是安身立命的避风港。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恰如暗夜航船望见的灯塔——不求光芒万丈,只需“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人际关系的禅意更显深邃恒远。在亲密关系成为焦虑源的当下,她以亲身经历书写启示录:当酗酒的丈夫将家庭拖入深渊,她没有沉溺于受害者叙事,而是修筑自己的精神堤坝——“不要对他人期待太多”。这份清醒不是冷漠,而是参透人性后的慈悲。晚年的她甚至主动选择独居,在周末家庭聚餐外的时光里,独自小酌看喜欢的节目,享受“遵循内心节奏”的自在。这种孤而不寂的境界,令人想起史铁生在园中看到的沉静光芒: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最震颤灵魂的是她面对生命终局的姿态。当人们恐惧死亡如暗夜畏光,90岁的恒子早已与死亡达成和解:“人从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她对儿子留下淡然嘱托:若数日未见,便知我已如秋叶飘零。这份通透源于她毕生的修行——将每个平凡日夜都活成值得珍藏的永恒瞬间,于是当大限来临,“不管死亡何时到来,都没有遗憾”。

在恒子奶奶如茉莉花般淡雅的人生哲学里,我瞥见了自己求学岁月的倒影。那些为高考熬过的深夜,灯下苦咖啡的滋味,晨读时鞋尖沾湿的露水,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人间值得”?当青春的豪情遭遇现实的冷雨,恒子奶奶的声音穿越书页轻抚我肩:不必站在巅峰才能证明存在,在奔赴星辰大海的路上,每一步都能踏出回响。正如三毛穿越撒哈拉的领悟:“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合上书页,恒子奶奶的形象在暮色中逐渐清晰:她不是高举火炬的领航者,而是提灯夜行的守夜人。那盏灯用70年心理诊疗室积累的泪与笑为灯油,以九旬人生的沧桑为灯芯,在喧嚣时代的迷雾中映照出一条幽微小径。路上立着朴素的界碑——工作时脚踏实地,爱他人却不捆绑,孤独时拥抱自我,苦难中照见成长。每一步都印证着她最深沉的生命告白:“人生的结果,不会马上显现。但是在每个瞬间,都有必须珍惜的事情”。

人间是否值得?答案不在缥缈的云端,而在恒子奶奶泡的那杯暖茶升腾的热气里,在她独居窗前凝望的晚霞中,更在每位读者掩卷后重新审视生活的目光深处。当晨曦撕碎长夜,当春风又度关山,愿我们都能如恒子奶奶般笃信:生命不必完美,只需在每个当下倾注热爱与真诚,便足以让这趟人间之旅成为永恒星空中一道温暖的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