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音明意学文言?诵读体悟启智慧
【摘要】統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策略,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一是故事激趣,感知文言,让学生爱学文言文;二是依照“音同本字,音循字义”的原则,循义辨音,读准文言;三是读好停顿,读顺文言,做到“声断气连”;四是疏通文义,体悟文言,借助注释,运用“增删调换”等方法理解文意,体悟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文言文文意停顿诵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文言文,三至六年级共安排了14篇。苏教版语文教材没有出现过文言文,许多学生初次接触,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不免为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担忧。经过课堂实践,笔者切身体会到,这种忧虑完全没有必要,一、二年级学生就已经有了学习古诗文的经历,只要教师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指导学生学习定会得心应手。
统编版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篇幅短小。14篇文言文字数相对较少,大多数都在100字以内,字数最少的《司马光》只有30个字,长的《少年中国说》也只有184个字。
(2)浅显易懂。内容多以故事为主,例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铁杵成针》《自相矛盾》《司马光砸缸》等,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很熟悉,也很亲切,不会因为太过陌生而产生畏惧、排斥的心理。
(3)由少到多。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至六年级,文言文由单篇到多篇,字数逐渐增多。
(4)蕴含智慧。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简短的内容中却蕴含着做人、做事以及思辨的智慧。
鉴于教材选文的特点,教学时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故事激趣,感知文言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的文言文虽然简短浅显,但由于其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习惯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读起来会感觉非常拗口且有很多的字词难以理解。因此,初学文言文时首先要激趣,可以用讲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引入故事,文白对照学文言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四年级出现的6篇文言文均是学生熟悉的故事,教师在指导学习文言文前可以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把自己学过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听,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文言文,从而产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愿望。例如,教学《司马光砸缸》时,可以先问学生:“如果你发现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你会怎么做呢?”然后给学生讲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让学生读一读文言文,学生自然就能明白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将文言文和翻译的文字对照着读一读,学生会逐渐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慢慢喜欢上语言简练的文言文。
(二)表演情节,情景再现学文言
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如果一开始就一字一句地让学生翻译理解,既枯燥无味,也不容易记住。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现场演一演,不仅能加深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学弈》一文时,可以让两个学生表演“学弈”,通过表演表现“一人专心致志”的神态、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动作。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以用表演再现两小儿的对话情景,通过动作、语言让学生感知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定会学得兴趣盎然。
二、循义辨音,读准文言
著名音韵学家陈第在其代表作《毛诗古音考》中就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语音演变是正常的历史规律,教学中无须在某个字古代怎么读上纠缠,把问题复杂化。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字音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古音今读”,即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读古诗文,文言文的读音也是如此,但有些字的读音一定要辨析清楚。
(一)音同本字
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应读本字的音。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也多次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古人谈读书》一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四个“知”读“zhī”,而最后一个“知”是通假字,同“智”,应读“zhì”;类似的还有《学弈》一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中“与”同“欤”,也应读“欤”的音。
(二)音循字义
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和现代汉语一样要根据文中的意思确定读音。例如,《古人谈读书》中“默而识之”中“识”,表示“记住”的意思,应读“zhì”;而“皆无识者也”中的“识”,表示“见识”,应读“shí”。此外,“为”字,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读音也最容易混淆。例如,《伯牙鼓琴》一文,“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第一个“为”的意思是“认为”,读“wéi”,第二个“为”表示行为的对象,应读“wèi”。同样的还有《两小儿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