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北民间故事对阶级差异的复杂心态
一般来讲,民间故事总是将穷人塑造成勤劳、勇敢、聪
明、善良的角色,而拥有现实财富的人那么往往被嘲讽和捉
弄。中国民间故事批判、挖苦的对象,“绝大局部是统治阶
级中的各类人物:皇帝、国王、各级官员、财主、喇嘛、巫
婆、伪善者、守财奴。这种挖苦总是强烈、锋利、不可调和
的〞[4].在东北民间故事当中,褒贫贬富的故事数量众多,
相关的田野调查与文本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因此不
必赘述。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些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突
破了这种阶级意识的局限,认为帮助的对象应该不局限于穷
苦民众,而要以人伦为重;在肯定善行的时候,也并不回避
主人公财富阶层的身份地位,认为不拘贫富,行善为要。
辽宁省喀左县流传蒙古族民间故事?朝鲁和状元?[5],其
中有这样的情节:
有一个人叫朝鲁,在王爷府给王爷当马倌,到年底挣了
五十两银子,急着往家里赶。半路上他遇见一户人家,婆媳
俩欠下财主家五十两银子的债务,儿媳就要被带走当奴隶抵
债,朝鲁很同情她们,就把五十两银子送给了她们。朝鲁继
续往家走,路上遇见了胡子,非逼着他入伙,朝鲁只好同
意,胡子领着他去砸一家财主的明火,进屋一看,炕上一个
姑娘受了惊吓,朝鲁见墙上挂着一个大蒸笼,就取下来扣在
姑娘身上,踩在上面喊:“快走,有人来啦!〞吓得胡子都
逃走了。
辽宁省庄河市流传?踩地理?[5]872故事,讲述的是一个
风水先生落难,被一个姓于的财主搭救,为了报恩,领着于
财主去找风水宝地。先后选了几个绝佳的地点,分别能带来
财富、官运和子孙,可是财主都摇头,理由是自己家里的财
产已经不少了,这样好的地方还是留给穷苦人,不愿意让儿
子当官,当了官会心术不正,自己家儿女双全,不必再求更
多的子孙后代。风水先生很生气,就指了一块河滩地给他,
财主很快乐,说河滩地不能种庄稼,没什么用,正好埋死
人。过了几年,风水先生回到这个地方,见到财主的家业更
大了,两个儿子都中举做了知县,原来财主挖河滩地挖出了
金子,儿子赶考顺利地获取了功名,发洪水的时候河流改了
道,河滩地变成了果园。风水先生感慨地说:
“东家,看来日子过得穷和富,家里能不能出当官儿
的,不是坟茔地管啊,还是看人的品行好坏。你就是心地善
良,又知勤劳、节俭,感动了天地,才善有善报啊!〞
与其他民间故事里财主“贪得无厌〞、“欺压穷人〞、
“一边吃斋念佛一边作恶乡里〞、“失德败财〞等贬损性的
情节相比,?踩地理?的故事情节有着新的特点:“财主行
善〞在保存下来的民间故事文本当中是不多见的,这一那么
故事当中没有出现对“富人〞的成见。“于财主〞在旁人有
难的时候能够扶危济困,不吝钱财,在选坟地的一路上那么
表现出对财富的知足和“让利于人〞的态度和立场,在谈及
官位权势的时候,又以率直的言语表示对权势的轻视与不
满,谈及子孙绵延的话题,同样有“适可而止〞的观点;
“踩地理〞的“老头儿〞这一角色那么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他显然不是大量财富的持有者,也不属于特权阶层,虽然深
谙风水,却没有富贵的生活,有知恩图报之心,见识却相对
短浅,他和财主的态度和观点一直相左,在最后才被财主的
处世之道所感化,醒悟过来,放弃了看风水的本行。
在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候不袖手旁观,谓之“仗义〞;不
看重金钱,是为“疏财〞;不慕权势,是为“淡泊〞;不妄求
财富与后代,是为“本分〞;珍视土地,认为好的土地应该
用于耕种,那么表达出对农业生产的倚重,这些品质恰恰表
达了农业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为乡土社会中难以动摇的道德
观念。民间对于“道德〞的理解往往是感性的、笼统的,乡
土道德观念意味着乡土社会所公认的合理的思想和行为准那
么。故事向听众传达这样一种思想:要遵从乡土道德这一特
殊的精神法律,因为“遵从〞是富贵与福寿的来源和保障。
可以发现,民众对于财富和权力并没有绝对的反感,甚至存
在着强烈的向往,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持有者也并不是彻底的
否认,更多时候是以“道义〞为评价的准绳。
在另一那么故事?守誓言的人?[1]326中,同样能够说明
“道义〞的规定大于阶级的规定。故事讲述的是有个穷苦
人,自幼给财主家扛活,发誓说如果自己将来能做东家的
话,扛活的乐意干啥就干啥,不干活就歇着,自己不会说个
“不〞字。后来他真的有了两垧地,来了两个书生要给他扛
活,他就容许了。这两个书生到了耕种的时候东游西逛不干
活,天天晚上又点灯熬油,谷草刚刚几寸高就被他们收割
了。穷苦人心里叫苦,但是为了守住誓言,始终一声不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