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从日常好物看历史变迁的趣味性.pdf
文件大小:349.74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从日常好物看历史变迁的趣味性

在时光长河的奔涌中,历史的变迁如同一幅波澜壮阔且不断延展的画卷。通常,我们会从王朝

的更迭、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思想文化的变革等宏大视角来审视历史的演进。然而,那些静静

躺在我们生活角落,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日常好物,同样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能够开启通往

历史深处的大门,为我们揭示出一段段饶有趣味且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以牙刷为例,这个看似普通的清洁工具,其背后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人们清洁口腔和牙

齿的方式与如今大相径庭。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

瓶,正用右手中指揩前齿。到了南宋时期,城市里已经出现了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

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数行,上植马尾,被称为刷牙子。南宋吴自

牧的《梦粱录》就记载了“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牙刷为秦代青铜

16

牙刷。早在世纪之前,中国发明的牙刷就已经出口到欧洲,只不过由于价格昂贵,普通民

众难以企及。而在欧洲,牙刷是由英国皮匠威廉?艾利斯于1780年在伦敦发明的。当时身为

囚犯的他,某天清晨用小布片擦洗牙齿时突发奇想,若用小刷子刷牙齿,岂不是更方便有效?

于是,当晚他将肉骨头磨成细棒,钻孔后插入猪鬃,欧洲的第一把牙刷就此在监狱中诞生。出

狱后的艾利斯开办了牙刷厂,成功让牙刷得以大批量生产并走向平民化。一把小小的牙刷,串

联起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与发展脉络,见证了清洁观念的转变以及技术的传播与革新。

再看酱油,这一常见的调味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一直致力于明清慈善与医疗

史研究的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梁其姿,近年专注于酱油的研究。“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

《吴氏中馈录》里。“酱”文化深深扎根于农业传统,在历代农书、日用类书里占据重要地位。

酱油的日晒夜露技艺与丹药同源,制曲则是酱油酿造的关键步骤,明末《天工开物》中就有做

曲的图。从广东西南地区1919年一座酱油厂的照片,以及香港新界上水一个酱油店做曲房间

的照片,与《天工开物》的图对比来看,似乎酱油酿造工艺变化不大,给人一种它有着古老历

史的印象。实际上,酱油不仅在中国存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有。日本的酱油技术虽在

13-14世纪从中国传入,但由于日本人对自然界有着独特的想象,加之新兴细菌论的影响,

他们迅速将西方生物化学新知识融入传统酱油工艺,实现了酱油工艺的工业化。这一过程反映

了不同国家在文化交流与吸收外来知识方面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对传统工艺的重塑。

鸣虫用品同样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葫芦不仅象征着吉祥,还是极具

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当葫芦与鸣虫文化相结合,便催生了独特的鸣虫用品。“葫芦砸”是一种传

统的葫芦加工技艺,通过打磨、雕刻等处理,让葫芦更加美观耐用,每一个经此处理的葫芦都

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而“三合土底”由石灰、沙子和黏土混合而成,质地坚硬且透气性好,为

鸣虫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实木捣子压子”则是压实三合土底的重要工具,材质选用优质木

材,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使鸣虫用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螽斯油葫芦黑虫蛉虫叫罐”通

常由陶土或瓷质制成,内壁光滑且保温性能良好,是饲养鸣虫的核心器具。在饲养过程中,还

需定期添加“螽斯油”等天然材料。随着时代发展,鸣虫文化也在演变,一些创新型设计师尝

试将智能技术应用于鸣虫用品,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一核心始终未

变。

1

从古人烫平衣服的熨斗,到算命先生腰间佩戴的罗盘;从加热茶水的精致小炭炉,到宋代《五

百罗汉图》中的“人字拖”;从明代《童戏图》里的幼儿学步车,到《清明上河图》虹桥四角的

测风仪,以及路边摊上售卖的“香饮子”(饮料)……这些日常好物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独

特的印记。唐诗《捣衣曲》中“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描绘了熨斗的使用场景;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算命先生腰间的罗盘,是罗盘至迟产生于宋代的确证;清代姚文翰

仿宋人《茗园赌市图》中的小炭炉,小巧精致可随手携带;宋代《五百罗汉图》里的人字“

拖”,展现了古人的穿着趣味;明代《童戏图》中的幼儿学步车,体现了对幼儿成长的关注;

《清明上河图》里的测风仪和“香饮子”,反映了当时的科技应用与社会生活风尚。

近代以来,生活中的日常好物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东铁匠营街道的徐振清老两口坚持收藏剪

报、纪念章等物件,从中可以看到生活与历史的变迁。关静如的父亲在中国评剧院工作,大姐

二姐是京剧演员,她回忆起过去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