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当习作遇见戏剧.docx
文件大小:41.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3.94千字
文档摘要

当习作遇见戏剧

【摘要】现行的习作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分析讲解题目要求—学生按要求写作—老师范读例文讲评”这一流程为主。在应试化的要求下,习作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教师对习作要求讲解得很清楚,学生习作效果依然不乐观。创作性戏剧能够激发学生发掘生活经验、增添生活阅历、发挥创作力,使学生在身体、心理、情绪与口语上均有表达的机会,并能够个性化且充满创意地表达。本文分析了创作性戏剧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应用策略,最后总结了创作性戏剧在习作教学中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创作性戏剧习作教学具身认知

一、习作教学现状

作文课上,当教师讲解完毕,开始下笔时,学生总是提出疑问:我可以写什么内容啊?我的字数怎么还没满?批改习作时,学生的习作因为素材缺失而显得干瘪、因内容空洞而显得浮夸、虚假……这一系列问题既消磨着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的总体要求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够根据写作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说起写作的技巧往往头头是道,而下笔时却很难将这些方法转化为文字,以充实内容。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自己的见闻和体验。

一方面,小学生每天的生活多半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庭。学校环境简单,视野相对单调;放学回家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进行长时间的沟通交流。这些都导致学生很难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学生每天忙于应付学习,会习惯性地聚焦“现在进行时”,很难有时间回顾和反思。学生常常在拿到作文题目后无法在脑海中产生与之对应的画面;或记忆模糊,隐约记得事情的经过,对其中的细节语焉不详,这也使学生的作文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使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慢慢被磨灭。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习作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习作教学流程多为学生写,教师讲评,范文示范,技巧讲解。这种习作指导方式浮于表面而缺少内核,很难充分发掘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学生缺乏表达欲望。习作课堂依然是教师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给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如指导学生怎样选材、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运用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等,而对学生能否选择真实内容进行写作,写作是否传递了学生的心声,则关注得很少。教师对写作技巧的看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引导的忽略,使很多学生在习作中无法将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与传递出来,而去追求形式化、技巧性的写作,不能充分享受习作在表达自我意识、与人交流层面的乐趣。

二、创作性戏剧的内涵

(一)“创作性戏剧”概念解读

创作性的戏剧活动,是让儿童在富于想象力的教师或领导者的导引下,创建出场景或戏剧,再以即兴式对话与动作表演的一种戏剧教学。它不仅可用于戏剧教学,还可以延伸至其他领域。

近年来,随着具身认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具身学习也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力的一种新策略。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的身体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而创作性戏剧就是这样一种鼓励儿童发掘自我资源,鼓励学生发挥创作力,使学生在身体、心理、情绪与口语上均有表达的机会,自发性地学习,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的教学方式。

(二)“创作性戏剧”的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将“戏剧”应用于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普遍做法。而创作性戏剧区别于以往机械的“角色扮演”。在融入创作性戏剧的习作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戏剧调动生活经验,在与人的交流中进行经验的回溯;或面对人生种种情况时,在面对中发展自己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提升人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一节语文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班级学生数较多,无法做到建构完整的创作性戏剧教学,笔者在习作的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创作性戏剧的形式加入某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我提升助力。

三、教学策略

(一)复刻生活,把细节写好

创作性戏剧的内核在于“创作”。学生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所以,创作的过程,也是不断激起生活体验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他_____了”这篇习作时,采用了戏剧中“数量级”的定义与“定镜”法:

师:咱们先在教室里走起来。并用“数量级”来表示我们平时的状态,如用“5”表示我们最平常的状态,数字越大,状态越激烈;数字越小,状态越平淡。咱们先走出数字“5”的状态。

(学生在教室里走路)

师:现在我们将數量级增大,随着数字的改变,也请大家改变走路的状态。

(学生随着教师报出的数字慢慢越走越快,最后疾跑起来)

师:现在我们将数量级减小,随着数字的改变,请大家继续改变走路的状态。

(学生随着教师报出的数字渐渐越走越慢,最后几乎停步)

师:接着,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