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年9月乌兰察布市直遴选面试真题附解析.docx
文件大小:42.0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4.76千字
文档摘要

2023年9月乌兰察布市直遴选面试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题)

1、“班门弄斧”是一句成语,请问你如何评价“弄斧须到班门”?

【答案】:(1)“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原意是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死要面子,没有自知之明。“弄斧须到班门”是鼓励人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如果只与弱者比高低,则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不能进步。(2)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与权威竞争,就必须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能够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3)“弄斧须到班门”还表现了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和勇气。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就必须有“弄斧须到班门”的勇气,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有争先进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解析】这道公务员面试题围绕对“弄斧须到班门”的评价展开,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与对名言的理解及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含义理解“弄斧须到班门”与传统“班门弄斧”含义有所不同。“班门弄斧”原指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没有自知之明的行为;而“弄斧须到班门”鼓励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积极意义。意义阐述1.促进个人进步:如果只与弱者比较,就难以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阻碍个人成长。敢于到权威面前展示自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实现自我提升。2.推动自我完善:向权威挑战和竞争的过程,需要我们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借鉴他人的长处,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3.培养积极心态:“弄斧须到班门”体现了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和勇气。这种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勇于尝试和创新。现实应用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弄斧须到班门”的勇气、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争先进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各项事业取得胜利,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总之,“弄斧须到班门”不仅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态度,更是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秉持这种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2、据某报社记者调查,我市某大学自1995年以来计划外招生800余人,1998年至1999年共擅自发放毕业证书600余份,你作为市教育局分管这方面的副局长,准备怎样处理这件事?

【答案】:某大学擅自招收学生,并发放毕业证书,已违反了国家《教育法》的规定。我作为分管这方面工作的副局长,准备做如下处理:(1)责成某大学领导认真学习《教育法》和有关政策法规,明确认识学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并做出书面检讨,报市教育局。(2)宣布该大学擅自发放的大学毕业证书无效,国家不承认其学历,并责成学校收回,对于已制未发的毕业证书,由局监察室负责收回,并予销毁。(3)收回学生的毕业证书,学生会出现一些思想问题,因此,我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局长一定指导和协助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处理好遗留问题。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积极的挽救措施。

【解析】该面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站在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的角度,对某大学擅自招生及发放毕业证书这一违法违规事件提出合理处理办法。从|答案|来看,处理措施全面且合理,展现了考生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依法行政意识,符合公务员岗位的要求。具体如下:-首先,要求大学领导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作出书面检讨,这体现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严肃态度,通过学习法律法规能让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以书面检讨的形式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同时也便于市教育局监督其整改情况。-其次,宣布擅自发放的毕业证书无效并收回销毁,这是维护教育秩序和国家学历认证权威性的必要举措。确保不符合规定的学历不被认可,防止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保障了教育公平和正常的教育生态。-最后,关注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强调指导和协助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处理遗留问题。这体现了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考虑到了事件中受影响的学生群体,有助于稳定学生情绪,妥善解决事件带来的后续问题,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综上所述,该答案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既遵循了法律法规要求,又兼顾了实际情况,能有效处理该大学擅自招生和发放毕业证书的问题。

3、用“烟草,灯火,树林,人才,热潮”等词,编一个故事。

【答案】:这是一家国有烟草公司,最近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主要领导正在商讨对策,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讨论的热潮继续着。终于,确定了一个用人机制的改革方案,而不知不觉中,天也亮了,看窗外的小树林里,已经有晨练的人了。

【解析】本题要求用“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