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清单,确保效果,让学习层次清晰可见
【摘要】为落实“双减政策”,防止过度教学、拔高教学、散漫自由地教学,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各学段分项目标,遵循国家统一编撰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设计并编排罗列了教学过关清单。以过关清单对照教学效果,辅助实现依标靠本、扎实有效的日常执教。对过关清单的自查与检查后的教学弥补,也让教师的反思成为教学达标的又一推动力。
【关键词】过关清单学习效果认知过程深度学习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为“双减政策”),旨在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双减政策”下,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无须承担的学习负担,同时着力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教研中发现,全国统一使用国家编撰的语文教科书之后,要提升学习质量,教学以及评价就要做到三个明确:到底要做什么——方向明确;到底要怎么做——过程明确;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结果明确。每节课到底怎么教、到底教了没有、教对了没有,也成了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关注的焦点。
一、研制过关清单
一线教师操作,亟须一张过关清单。过关清单是为教师提供进行教学效果检查、比对的参考。教师在执教后,对照过关清单进行检查,重点关注:这一课中最基本的知识是否教到位?最关键的能力是否训练到位?语文核心素养是否落实到位?过关清单的第一板块为明确目标。其中第一项目为“单元目标”,呈现的是教科书单元导读中明确列出的“学习目标”。第二项目为“核心知识与能力”,列出的是这一课最关键的学习目标。第三项为“总体评估”,列出本课最终应呈现的教学效果。最后,列出本课的“学习效果自查表”。以下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的过关清单为例:
[单元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核心知识与能力]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总体评估]
(1)能结合相关语句及资料,体会蕴含在文本中的感情。
(2)能发现事物特征与抒发感情之间的关联。
(3)能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分项过关]
1.生字學习过关清单
(1)会认的字:箩、杭。
评价参考:能认识生字;能在朗读时正确读出;能借助图片自主识记“箩”,组词识记“杭”。
(2)会写的字: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
评价参考: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以上生字并组词;书写速度有提高;左右结构的字能写得左窄右宽。
(3)会写的生词:桂花、懂得、糕饼、茶叶。
评价参考:能在朗读课文时正确读出;能理解生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2.阅读学习过关清单
(1)能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
评价参考:朗读能做到通顺、流畅。朗读时语气轻柔,整体节奏舒缓,能带着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怀念的感情;默读时边读边批注体会。
(2)能借助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评价参考:儿时,在故乡和父亲赏桂花;桂花盛开时,在故乡院里和母亲、乡亲们摇桂花;念中学时,在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忆起童年时的桂花雨。
(3)能勾画出表现作者对桂花感情的语句并批注体会。
评价参考:具体语句集中在第2~6自然段。
以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为例:“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批注:作者对其他花不懂欣赏,但却喜欢桂花。这句话写明了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突出了桂花香气迷人,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4)能结合第4、5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评价参考:能完成课后第二题。
句1:从“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没有不”“浸”体会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句2:从“可乐了”“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时的欢乐。
(5)能结合“阅读链接”,理解母亲话里的深层含义。
评价参考: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桂花在母亲眼中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的桂花,却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6)能发现作者笔下桂花的特征与抒发感情的关联。
评价参考:花香是无形的,感情也是无形的。但在作者笔下,桂花的香气已不受季节束缚,香甜了四季,香甜了村子里人们的生活。她用两个“浸”字,将无形的花香写得可触可感,也将对桂花的喜爱与怀念之情融于字里行间。
(7)能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评价参考:作者结尾不直接写思念故乡,而写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她是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我们也可以借助具体事物说明道理,引发读者思考。
在过关清单模板设计中,研制组坚持在文字表述之后设计“学习效果自查表”(见表1)。表格共分三项:能力层级、学习内容与评价、过关情况。其中的学习内容与评价精选了上文中过关项目的描述,因此不少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