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生兼职:160元一天真的丢人吗?
160元一天的兼职,真的丢人吗?
2025年的夏天,我在一家奶茶店门口遇到了小林。他穿着印有品牌logo的围裙,熟练地调制着饮料,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他是附近一所985大学的大三学生,暑假没回家,而是找了这份日薪160元的兼职。
“同学聚会时,有人问我暑假在干嘛,我说在奶茶店打工,他们表情有点微妙。”他苦笑着,“好像觉得我‘掉价’了。”
这种微妙的“鄙视链”在大学生群体里并不少见——实习要去名企,兼职最好“高大上”,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160元一天的兼职,真的丢人吗?
1.“体面”的陷阱:谁在定义价值?
小林的困惑不是个例。我认识另一位女生小雅,去年暑假在某互联网大厂实习,日薪200元,但实际工作内容只是整理表格、订会议室。她坦言:“除了简历上多一行字,什么都没学到。”而她的室友在社区教小朋友画画,时薪不高,却收获了一群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感谢。
我们总被灌输一种观念:工作的价值等于薪资、公司名头或社会认可度。但事实上,价值是多元的。160元一天的兼职,可能是你第一次真正接触社会,可能是你学会与人沟通、管理时间的机会,甚至可能成为你未来创业的灵感来源。
2.赚钱不丢人,偏见才丢人
去年有个新闻很火:某211高校的学生在夜市摆摊卖烤肠,被同学拍下来发到网上,评论区一片冷嘲热讽——“读那么多年书就干这个?”“父母供你上学是为了让你摆摊?”
可现实是,那个学生靠摆摊两个月赚够了下一学期的生活费,还学会了选品、营销和成本核算。他说:“比起伸手向家里要钱,我更喜欢靠自己。”
用劳动换收入,从来都不丢人。丢人的是那些带着优越感,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的人。
3.兼职的意义,远不止“钱”
我曾采访过一位创业成功的90后老板,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大学时在快递站兼职的经历。“那时候一天80块,累得半死,但我摸清了物流行业的门道,后来创业时少走了很多弯路。”
兼职的意义,可以是:
-经济独立:哪怕一天160元,一个月也能攒下几千块,减轻家庭负担。
-社会认知:走出校园,看到真实的世界,明白赚钱不易。
-技能积累:沟通、抗压、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课本知识更实用。
4.2025年的年轻人,更该理直气壮地“搞钱”
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更严峻的经济环境:就业竞争激烈,房价高企,AI冲击传统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放下“面子”,脚踏实地赚钱的人,反而更值得尊重。
我的朋友阿杰,去年毕业时没找到理想工作,干脆去送外卖。半年后,他靠着对本地商圈的理解,转型做社区团购,现在月入3万+。他说:“如果当初怕丢人,我现在可能还在家里焦虑投简历。”
写在最后:你的选择,不需要别人的认可
160元一天的兼职丢人吗?答案很简单: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永远不丢人。
丢人的是那些眼高手低、一边抱怨“内卷”一边看不起劳动的人;是那些用“体面”绑架别人,自己却从未真正努力过的人。
2025年,愿我们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在赚钱,我在成长,我在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