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视化模型在写作教学中对学习进阶的有效辅助
摘要美国学者提出新一代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进阶”理念,其强调学生思维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是“过程”这个区间并不容易明确,区间的边界却容易设立,所以我们需要借用模型作为思维的外显来明确进阶的路径。结合北京卷“微写作”题型以及部分实战题目,并结合创意写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用两个具象化呈现的模型将写作领域中学习进阶的路径明确化。
关键词写作模型学习进阶思维可视化
信息化背景下,美国学者提出了新一代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进阶”理念,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逐渐累积、不断演进的过程,学生对某一内容主题的理解存在多个不同的中间水平。在学习某个内容主题相当长的时间段中,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将日趋成熟、不断深入[1]。既然是进阶,那就涉及从上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有过程的先后才有进步的比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有明确的进阶意识和进阶路径就是重中之重。同时,就语文学科来说,写作领域是最不容易明确进阶的评价标准和进阶的实际路径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模型或图式来让思维可视化。
这里我们选择实操性较强的微写作题型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和对象,微写作的核心能力培养导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简练、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社会现象的思考。所谓“微”显功力,“微”显才情。众所周知,“微”并不等价于缩减,也不等于删短,而是浓缩和精华。北京市高考命题中的“微写作”这一题型在作文的体例中也是要求文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因其字数少,写作耗时短,思维区间目标明确而专一,这正是非常适合微课类写作教学的题型。但无论写作教学如何创意,如何思辨,如何花样繁复,我们都力求探知语言背后的思维生长点与思维困局,我们根本上需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明示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实用文写作容易被写作者忽略,要让应用性写作从功利套子和边缘地位中挣脱出来,在应用与审美间架起创造的桥梁,褪去实用性交流的枯燥性,增添审美性表达的趣味感,这样我们需要在高中阶段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准度、思维梯度。思维这种存储于大脑中的形而上的抽象内容,是非常难以把握和难以提升的部分,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外在支架来明示和落实思维的提升,也许系统性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将学生脑中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一、可视化对思维进阶的有效辅助
学习进阶呈现出的学生行为表现并不仅指向单独的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是在特定内容领域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体验的深入所呈现出的纵向的阶梯式发展进程。[2]学习进阶过程的核心还是要落实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从思维内容层面来讲,语文思维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思维内容,借助想象和联想,以提高思维主体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为直接目标的学科思维。它同时兼备有创造性、形象性、逻辑性、辩证性等,语文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解决语文问题时表现出的新颖性、独特性。
思想作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天赋,它每时每刻都诞生在学生大脑美妙回路中,这也因此设置了天然的屏障,若没有外显的工具,我们将无法看见学生的思想,更不用提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思维可视化至关重要。思维可视化指的是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和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示技术主要包括图示方法和生成图示的软件。从本质上看,思维可视化就是让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具象化,并通过图示将最终的思维结果分解细化,以更小的思维区间展现思维的过程,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思维的过程与结果,从而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与教育教学效能。本文将以两大图示模型来呈现思维可视化的具体过程与案例。
而微写作这一题型,虽然只在北京市高考命题中独创,但这也代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考试中的一种落地方式,且在日常教学中,微写作的练习也比大作文的教学更加灵活和可行。微写作的核心题型是依托“议论说理”这一表达方式来设问的,一般是选择一个核心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规定的150字内用简明的语言呈现自己的思辨过程。越短的文章往往越考查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紧密结合,这种微雕的艺术需要学生动用的思维过程非常紧凑和精妙,相比于动辄长篇大论的大作文来说,微写作更需要学生精雕细琢自己的思维逻辑。因此,在培育和锻炼语文学科思维方面,微写作这一文体能够成为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等高阶思维[3]的上佳模式。
二、用“同心圆”模型帮助学生矫正思维准度
如前所述,思维可视化以可视化为隐性思维过程的显性载体,以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为根本目的,它通过图形、图像等视觉手段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