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诗词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研究论文.docx
文件大小:16.9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3.65千字
文档摘要

古诗词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问题,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减弱,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以一首《庐山谣》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诗句的解读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

2.学生参与度不高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一方面,由于古诗词本身的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得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咏柳》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绿杨烟外晓寒轻”这句诗的理解产生困难,但教师未能关注到这一点,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共鸣。

3.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古诗词教学中,评价机制往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而非真正热爱古诗词。以《春望》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但由于评价机制的问题,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时,他们会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以《将进酒》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情感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以《静夜思》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品味诗句,能够体验到诗人的孤独与思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登鹳雀楼》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诗歌的背景、意境,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问题探查

(一)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1.学习态度被动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现出被动状态,他们往往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习,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深奥的古诗词时,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2.学习策略单一

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背诵和记忆策略,而忽视了理解、感悟、欣赏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单一的学习策略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得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一个浅层次。

3.缺乏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往往接受教师提供的解释和观点,缺乏批判性思维。他们很少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

1.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传授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在古诗词学习中找到乐趣,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内在价值。

2.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往往以讲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教师在评价学生古诗词学习成果时,往往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非真正热爱和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资源的限制

1.古诗词教材缺乏趣味性

当前的古诗词教材在编写上往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

2.教学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这些设施的不足限制了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可能性,也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3.教学辅助资源缺乏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源,如古诗词鉴赏书籍、诗歌朗诵光盘等。这些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限制了主体性的发挥。

三、问题建设旨趣

(一)重塑学生学习态度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