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当下,“互联网+”正渐渐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它以开放的学习环境、多元的学习资源、个性的学习工具、可视的学习过程、智能的学习评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变得融合共生,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本文以教学《父爱之舟》为例,借用一对一移动终端,在教学中努力调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体现互联网对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背景创新模式
一、分析:“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构建课堂演示场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互联网,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我们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聚焦在课堂中。学生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助下,深入探究,继而在小组讨论中对听、说、读、写有更加具象的认知,操作性强。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聚焦问题的呈现形式,如组织辩论赛、认证会、主题沙龙等,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见解,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构建资料搜索网
在阅读理解活动中,学生要想深入文本,离不开课外资料的获取,除了纸质书籍的阅读,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颖的应用程序(APP)导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题材、内容等,为学生推荐具有针对性的学习APP,学生则可以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去网上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款或多款APP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外资料的获取。由此,为学生提供了链接世界的大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架设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桥梁。学生在每款APP中初步学习新知,锻炼了自身积累知识经验的主观能动性。
(三)构建交流对话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能实现简单的师生对话或者生生对话,而利用互联网,在交互一体的环境下教学,则拓宽了课堂交流的天地,使课堂交流的范围更广泛,层次更深入,方式更简单,信息更新与反馈更及时。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依托网络的快速交流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钉钉、空中课堂等,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组员与组员间、小组与小组间的实时交流互动,分享体验、答疑解惑,形成教育大数据,为开展课堂集体交流对话提供借鉴。
(四)构建延伸拓展面
语文学习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中扩展到现实生活中,而合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则是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的又一个途径。借助各式教学资源和多种工具,学生就能随时随地借助便捷式终端,通过网络连接到云平台,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主动、按需、多样化学习。另外,基于“互联网+”,教师的教学思维得到延伸与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完美发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实践:促进语文教学创新式发展
互联网下,iPad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便捷,能够对事物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使教学形象、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教学多姿多彩,充满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网络手段给语言文字赋予生命力,将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期盼,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移动终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教学创新式发展。下面,笔者以《父爱之舟》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APP导学,在“预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激发,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运用APP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了课堂上“齐步走”的状态,创设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环境,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作者對父亲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文中有很多极具年代感的词语,如庙会、粜稻、泥灶、初小、高小、乌篷船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预习工作就十分有必要。教学前,借用“问卷星”APP,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在预习文本时,明确目标、学有导向。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