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胞壁其他组分的改变或异形1.稻瘟灵(富士1号)的作用其作用是减少脂质物质的合成。同时,甾醇合成也受影响,使膜的功能进一步受到破坏而阻碍糖的吸收,从而影响细胞壁的合成。经稻瘟灵处理的稻瘟病菌的菌丝粗大,比对照大2-3倍。2.丙酰胺的作用影响纤维素的合成,而影响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第31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细胞壁其他组分的改变或异形3.三环唑等一类化合物的作用这一类化合物的防病作用是影响附着胞胞壁上的黑色素形成,使菌失去侵入寄主植物的能力,对病菌的生长等都没有影响,是属于所谓无毒性杀菌剂类。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第32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细胞壁其他组分的改变或异形4.一些抗菌素的作用一些抗菌素对壁上多聚糖的合成有抑制作用。例如,脂肽霉素(LipopetinA、B和C)和新肽霉素(NeopeptinA、B和C)对甘露聚糖的合成就有抑制作用.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第33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对细胞壁形成或功能破坏的间接作用1.异稻瘟净作用稻瘟菌经此药处理后:明显的细胞壁异形,壁的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以前:此药是影响几丁质的合成。后来:它先影响细胞膜的功能,改变其通透性,使合成细胞壁的UDP-N-乙酰氨基葡糖不能从膜的内面运出膜的外面,从而减少了几丁质的合成。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第34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对细胞壁形成或功能破坏的间接作用2.咪唑类的作用抗霉唑、克霉唑和抗三唑,著名甾醇抑制剂,在高浓度下会严重破坏细胞膜的透性,使细胞内含物大量外流,并产生杀菌作用。其主要症状是壁上的几丁质量反常增多。作用机制:分布在膜上的几丁质合成酶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止状态(受一种蛋白质的抑制),可以被蛋白酶活化(分解抑制蛋白)。经药剂处理后的菌体的蛋白酶由于膜透性的破坏而大量释放,造成几丁质合成酶异常地活化,使几丁质大量增加,造成壁异常。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克霉唑第35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环烃类(如地茂散、五氯硝基苯)以及二甲酰亚胺类(扑海因、乙烯菌核利)等的作用造成脂质过氧化与抑制蛋白反应而激活蛋白质分解酶,进而激活几丁质合成酶,造成几丁质合成异常增多而细胞壁加厚。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三)对细胞壁形成或功能破坏的间接作用第36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甲霜灵的作用经甲霜灵处理的鞭毛菌有细胞壁加厚了的中毒症状,此药常系抑制rRNA的合成。这可能是由于rRNA的前身三磷酸核苷积累结果,因为三磷酸核苷会刺激β(1-3)葡糖合成酶的活性而参与细胞壁合成的调节作用,因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细胞壁合成。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三)对细胞壁形成或功能破坏的间接作用第37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一、杀菌剂毒理学研究的进展
(一)19世纪前的毒理学古代至19世纪中叶DeBary之前人们没有毒理这个概念。1880-1881年,Marshell-Ward提出了植株喷雾防病的原理1894年Saunders等提出种子保护理论第2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一、杀菌剂毒理学研究的进展
(二)当代毒理学1907年Falck开创与促进了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生物测定法。1930年McCallan(S.E.A.)更较完整地提出了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方法。1942年Howard的研究工作标志了近代化学治疗作用原理的突破。1943年Zentmyer创立杀菌剂毒理中一个重要机制——螯环化作用。Horsfall(J.G.)1956年的《杀菌剂作用原理》第3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一、杀菌剂毒理学研究的进展
(三)70年代后的毒理学Lukens(R.T.)1972年的《杀菌剂作用的化学》。1977年出版的Siegel(M.R.)和Sisler(H.D.)主编的《抗菌化合物》;同年再版的Marsh(R.W.)主编的《内吸杀菌剂》。Lyr.(H.)主编于1987年出版的《近代选择性杀菌剂》。70年代中后期对抗药性的理论性问题的研究。第4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杀菌剂进入菌的细胞主要是通透细胞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