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轮作生态种养的核心技术实践经验总结
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技术结合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采用轮种和混养模式,在同一块田地中实现多种作物的共生,并通过轮作最大化土地利用,此技术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经济效益。本文深入探讨了稻虾轮作生态种养的核心技术,涵盖稻田的选择与适配性改造,小龙虾的精细化养殖方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的要点,科学的稻田管理和养殖策略是确保稻米与小龙虾双增产、双提质的关键,进而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江苏省灌南县开始示范并大力推广“稻虾轮作”模式,成效显著,此种创新的轮作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单一种植方式,还为农户带来了粮食与水产的双重收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为县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养殖稻田选择及改造标准
1、养殖稻田基本条件
在养殖小龙虾时,稻田的选择至关重要,首要考虑的是稻田所在地区的水源情况,水源的充足与否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小龙虾的养殖效果,理想的水源应当清洁无污染,具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质安全稳定。稻田还应具备良好的电力供应条件,地理位置要便于交通,这样不仅有利于饲料的运输和小龙虾的销售,还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稻田的面积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适宜的面积范围大致在1~2.67hm2之间,且土地具有良好的保水性,沙土地由于保水性差,并不适合小龙虾的养殖,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为小龙虾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长空间。
2、稻田开挖要求
在养殖小龙虾的稻田开挖过程中,对环沟的设置有一定要求,环沟并非必需,但如果选择开挖,其宽度应控制在3~5m之间,水深大约维持在1.5m,环沟所占的面积不应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同时,为了保持稻田的平整性,田间的落差不得超过0.2m,环沟底部需要埋设排水管道,管道直径约为30cm,以便排水和控制水位。对于不开挖环沟的稻田,环埂的高度应约为1m,宽度保持在2m左右,坡比设定为1∶1.2,稻田需要保持平整,落差不能超出0.2m的范围,在稻田的一侧,也需要埋设直径约为30cm的排水管道,以应对可能的排水需求。
3、清整稻田环沟
对于有环沟的稻田,在经过几年的养殖之后,必须进行全面的环沟清理工作,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有效消除环沟中的野杂鱼和小龙虾,从而确保在放养新虾苗时,养殖稻田内无其他可能对虾苗构成威胁的水生生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杀药物进行彻底处理,这样做不仅能提升虾苗的成活率,还能为后续的养殖活动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生长环境。
4、稻虾养殖施肥管理
施肥是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水草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小龙虾的生长环境。一般而言,为了保证水草的茁壮成长,稻田会施用有机肥约100~120kg/667m2或双孢菇菌渣200~300kg/667m2,有机肥通常选用农家肥,如鸡粪、牛粪、商品有机肥等,它们富含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为水草提供必要的养分。在水草种植时,除了施用有机肥外,还会根据水草的生长情况,适时追加尿素、硫酸钾复合肥、钙镁磷肥等化学肥,尿素1.5~2kg/667m2、硫酸钾复合肥5~10kg/667m2、钙镁磷肥20~30kg/667m2。实践表明,合理的施肥方法,有利于培养微生物与优势藻类,提高水温,抑制青苔的产生,有效促进水草根部的生长和扩展,进而增加水草的生物量,为小龙虾提供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5、稻田加水管理
在水稻栽种之前,需要向稻田中加水,水深控制在20~30cm的范围内即可,若选择加注河水,务必配置过滤设施,以避免野杂鱼等进入稻田。这一步骤对于维护稻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在放苗前的一周,应将水位提升至超过稻田底部约50cm的高度,这样的水位既能确保水稻和小龙虾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又有利于维持稻田整体环境的稳定。
6、水草种植管理
若计划在3月份投放虾苗,则应在春节前完成水草的种植工作,水草的种类通常选择伊乐藻,其行距和间距应分别控制在大约10m和8m,这样的布局有助于水草均匀生长,为虾苗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若虾苗的投放时间定在4月下旬,那么水草的种类则建议选择轮叶黑藻,此时,行距和间距应调整为5m和4m,以适应这种水草的生长特性,合理的种植布局和时间规划,将有助于提高虾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7、稻田防逃设施管理
为了防止小龙虾逃逸,需要在环埂内侧、离水面大约1m的位置设置防逃设施,常见的包括铁皮、塑料布、网布以及水泥瓦等材质。设施的高度应控制在约50cm左右,下部应埋入土中约20cm,以确保稳固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小龙虾逃逸,还能保持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稻田小龙虾轮作技术
1、稻田虾苗投放
虾苗的投放是小龙虾养殖中的关键环节,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