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人工繁殖和绿色生态饲养管理技术科学应用的探讨
鲤鱼是我国四大当家鱼品种之一,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都有着广泛的生长性,成熟之后能够自然产卵。但是当自然水体当中的鲤鱼种群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就会出现近亲交配的现象,特别是在不容易干涸的水面,很容易造成商品鲤鱼的规格逐渐退化,个体变少,生长发育不良,市场价格变低,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重视做好鲤鱼的人工繁育工作,通过有效人工繁育保障优质种植资源能够高效匹配,切实提升后代的适应能力和生产潜力,保障人工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择优质鲤鱼作为亲鱼,控制鲤鱼近亲交配,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培育出大量优质生长快的鲤鱼鱼苗,满足人工饲养需求,以此来带动人工鲤鱼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鲤鱼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鲤鱼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品种之一。当前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居民对鲤鱼的需求量进一步增长,鲤鱼的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体的养殖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环境的变迁,鱼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应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疾病高发,饲养管理不到位的挑战,所以持续进行有效的科技创新和管理优化,加强各项养殖技术的科学应用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鲤鱼人工繁殖技术
1、鲤鱼亲鱼的选择
鲤鱼亲鱼可以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捕捞野生鲤鱼,也可以从专门的鲤鱼养殖场购买人工繁育的亲鱼,或者从国家或地方的种质资源库中获取经过选育或保存的鲤鱼亲鱼。在进行鲤鱼人工繁育过程中选择优质的鲤鱼亲鱼至关重要,以确保鱼苗的健康和生产力。通常情况下应该确保所选择的鲤鱼亲鱼体型匀称,肌肉发达,无畸形或疾病,鳍条完整,鳞片光滑整齐,眼睛清澈明亮,无白翳或其他异常,鳃丝呈鲜红色,无黏液或寄生虫,生长速度快,体重达标,体长和体重比例协调,性成熟度高,产卵率高,受精率高,亲鱼具有良好的护卵和育苗本能。雌鱼年龄最小在2龄体重在0.5~1.0kg,最佳的年龄在3~4龄,体重在2kg左右。在引入亲鱼之前,对其进行检疫,以防止疾病传播。
2、鲤鱼雌雄亲鱼鉴别
从外形来看雌鱼头部稍窄且较长,身体短粗且腹部膨大,尤其是接近临产时腹部膨大更明显,胸鳍端部呈圆形且较大,腹部膨胀且柔软,生殖孔宽而扁平,微有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卵粒排出,雄鱼头部宽而短,额部稍突起,体型较瘦长,胸鳍端部略小而稍圆,且粗壮强硬,腹部小而坚硬,生殖孔小而下凹,用手轻压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在繁殖季节,雄鱼胸鳍第一根鳍条和鳃盖上会出现若干白色粒状小突起,称为追星,而雌鱼没有这一现象,雌鱼在产卵期间会不停地游动,引诱雄鱼追尾,繁殖期的雌鱼游动较慢,反应迟钝,雄鱼游动活泼,追逐灵敏。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也可以通过其他特征进行辅助观察,可以观察鳃盖,雄鱼鳃盖有稀散的突起点状追星,雌鱼则没有,雌鱼泄殖孔圆而稍大,呈梨形,柄端向前,近胸鳍,微向外凸,雄鱼泄殖孔棱形稍小如枣核,两端较尖,中间膨大,平而稍凹。
3、鲤鱼亲鱼池塘的建设
在鲤鱼人工繁殖过程中要建立专有的鲤鱼亲鱼池塘,亲鱼池塘深度1.5~2m,最深处可达2.5m,作为越冬池使用,池底坡度为1∶3~1∶5,便于排水和清淤。进水口应设置过滤装置过滤孔径为100~200μm,进水管直径根据池塘面积和进水量确定一般为DN100-DN150。排水口应设置拦鱼网,排水管直径为DN150-DN200。水体配置曝气机1~2台/667m2,曝气深度一般为0.5~1m。搭配配置1~2台叶轮增氧机,叶轮直径一般为1.5~2.5m。利用爆气设备和增氧设备,确保在亲鱼繁殖过程中池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增氧系统应保证池塘各区域的溶解氧分布均匀。通过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增氧系统,要确保进水口和排水口附近的水流速度应控制在0.1~0.2m/s以内,水位波动应控制在20cm以内,亲鱼池塘的水温应保持在15~25℃之间。
4、鲤鱼科学投喂管理
鲤鱼亲鱼饲养管理过程中,饲料配方要满足亲鱼生长、繁殖和产卵的营养需求,通常是由鱼粉20%~30%、豆粕20%~30%、玉米20%~30%、小麦10%~20%、菜籽粕5%~10%、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剂根据需要添加组成,确保蛋白质30%~35%、脂肪5%~10%、能量16~18MJ/kg。在繁殖期之前和期间为亲鱼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避免过度喂养。越冬期、产前准备期、产卵期、产后恢复期饲喂量分别为体重的1%~2%、3%~4%、5%~6%、3%~4%,每天喂食2~3次,在上午、下午和傍晚,使用自动喂食器或手动喂食器,根据饲料配给量进行喂养。确保饲料新鲜,并定期检查饲料槽是否有饲料残留物,并在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