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滇重楼在云南松林下的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65.48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8.77千字
文档摘要

—PAGE4—

《滇重楼在云南松林下的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25年1月,云南农业大学提出并立项《滇重楼在云南松林下的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制定项目,云南农业大学负责该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

(二)起草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腾冲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明远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三)标准主要起草人

姓名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任务分工

刘涛

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

标准文本编写

徐笑宁

副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

标准文本编写

张彦昌

高级农艺师

腾冲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调查,试验研究

何霞红

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

调查,资料收集

施蕊

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

调查,资料收集

年友云

云南明远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调查,技术推广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不仅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2019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2.68万亩,栽培药材近百种,农业产值388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滇重楼(ParispolyphyllaSmith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疗效,是云南白药系列、宫血宁、热毒清、四川光大制药的抗病毒颗粒、江苏南通制药的季德胜蛇药片等的主要原料。据统计全国重楼产业综合产值约150亿元,其中云南的重楼产业综合产值约130亿元。国内以重楼为原料的中成药有90余种,涉及生产企业100余家,分布于23个省(市)。云南省以重楼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18个,涉及云南白药、云南植物药业、昆中药等6家医药龙头企业。云南白药系列产品销售超过30亿元以上。云南省是滇重楼的原产区和主产区,全省重楼种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2020年云南省滇重楼种植面积18.3万亩,农业产值53.1亿元。滇重楼也因此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之一。

滇重楼为喜荫林下药材,适应性广,海拔600~3800m均有野生资源分布,生产上大面积栽培以大田遮阳网常规种植和林下种植为主。云南地处山区,广泛的山林地区林下非常适宜滇重楼的种植,推广滇重楼林下种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云南省滇重楼林下种植面积已近6万多亩。生产上常见的滇重楼林下种植模式有板栗、核桃、桃树、苹果树、梨树等林下种植,大都已种植成功,其中云南省云南松有344.86万公顷,但滇重楼在云南松下栽培技术尚无标准;二是滇重楼云南在松下栽培,存在管理不规范,杂草病虫害严重,产量低,种植户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规范的滇重楼在云南松下栽培技术规程。

一是提高滇重楼云南松林下生产技术水平,打造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林药间作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开发,为林区开展多种经营和农林脱贫致富,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制定本规程不仅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打造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规范化生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提升滇重楼竞争力。种植作为产业链第一环节,直接影响到中药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药材品质和安全性是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人工种植滇重楼历史短,种植管理水平粗放,难以满足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尤其滇重楼云南松林下栽培技术并无正式颁布地方性标准,导致药农种植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竞争力不高。

三、主要起草过程

(一)成立标准起草组

组建了包含高校(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推广部门(腾冲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企业(云南明远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腾冲市瑞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组成标准起草组。

(二)标准起草与审定

本项目立项后,标准起草组通过调研、分析研究起草了标准讨论稿,由协会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召开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修改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三)广泛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形成后,在省、州市级行政管理部门、相关研究机构和林下中药材栽培相关产业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征求意见。

共提出意见30个,标准起草单位或工作组对意见处理结果:采纳25个,未采纳5个。

标准草案

经过对相关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滇重楼在云南松林下的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草案。

四、编制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一)原则

1、合规性原则

本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