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与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一大批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以有效地推行和应用,切实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大豆和玉米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尤其是在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玉米在粮食、工业和饲料生产加工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大豆在油脂加工饲料生产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各个领域生产对玉米大豆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大豆和玉米常常会因为两种农作物之间单一种植导致争地矛盾严重,再加上受到气候种植技术的影响,使得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如果不注重做好科学的大豆玉米种植研究,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为了更好地将粮食安全牢牢地把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大豆玉米种植技术的深入攻关和科学研究,在这一背景之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得以有效地推行和应用。该种种植技术模式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达到玉米增产和本地单作产量水平相当,再增加大豆套作产量的目的,进而提高了整体的种植效益,满足了市场对优质大豆和玉米的实际需求。同时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更好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相较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着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在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深度推广应用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技术攻关,明确该项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此来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升级换代。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和未来的研究进展,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与帮助。同时促使农民增效增收。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原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从时空特点来看大豆和玉米生长周期不同,大豆生长周期较短,而玉米的生长周期较长,通过在大豆行间种植玉米,可以实现两种作物的时空互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光能利用效率分析大豆和玉米植株高度不同,大豆为低矮作物,玉米为高大作物。在带状复合种植中,高大作物(玉米)位于内侧,低矮作物(大豆)位于外侧,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从养分的互补利用效果来看大豆为固氮作物,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玉米为需氮作物。在带状复合种植中,大豆为玉米提供部分氮素,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时,大豆和玉米的根系分布不同,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互补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此外大豆和玉米种植在一起,可以降低单一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概率,再加上两种作物的抗病性不同,可以相互抵御病虫害,从而更好地降低整个种植区的病虫害发生程度。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优势
大豆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方式是在传统套作和间作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允许在同一季节内收获两次,利用了玉米地里的空间让大豆得以在得到充足养分和土地资源的条件下茁壮成长,是传统种植方法的改进和提升。这种技术展现出以下几个显著优点:首先,提高了养分的使用效率。大豆和玉米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范围和深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玉米的浅根系能够吸收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而大豆的深根系则能深入土壤吸收更深层的养分,这样一来两种作物的根系互相补充,实现了土壤养分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有能力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不仅减少了氮肥的流失,还让玉米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氮肥,从而确保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氮源。同时,玉米根系的发达有助于吸收所需水分,能够有效促进了玉米的生长,还提高了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其次,带状复合种植能够互惠共生地利用光热资源。通过将高矮不同的玉米和大豆植株混合种植,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提高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这种搭配还有利于减少大豆植株受到的强烈光照,降低水分蒸发,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提供互惠共生的环境。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大豆玉米适宜种植模式的选择
当前在贵州省德江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适宜推广的种植方式是2+3种植模式,也就是在大田当中种植两行玉米和三行大豆。栽培管理过程中,玉米与大豆的行间距控制在60cm,玉米行距控制在40cm,大豆行距控制在30cm,玉米株距调控到18~20cm,大豆株距控制在8cm,玉米种植密度3000~3500株/667m2,大豆种植密度10400~11900株/667m2。
2、大豆玉米的优质品种选择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当地年平均气温15.3℃,1月平均气温5.4℃,7月平均气温26.2℃,年降水量1200~140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日照时数1300~1400h。依据当地气候特征,在大豆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