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化与绿色防控融合的小麦病虫害防治体系构建研究
小麦是山东省滨州市的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生长发育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环节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病虫害识别不科学,防治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所以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注重做好常见病虫害的有效识别,并借助当前的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行智能化绿色防控技术,转变传统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的防治模式和防治理念,通过将绿色防控与智能技术有效结合,加快构建完善的病虫化监测体系,并在该体系的支持下,实现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的有效应用,从而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提高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成效,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最终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另外,需要充分认识到小麦病虫害智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价值,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化技术与绿色防控技术,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防治方案,最终实现小麦种植模式的升级转型。本次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山东省滨州市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小麦病虫害智能绿色防控技术要点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与帮助。
一、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征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多雾的地区环境下易发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春季气温回升,分生孢子开始萌发,通过气流传播可多次侵染,导致病情加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水肥管理不当、土壤贫瘠、品种抗病性差等条件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初期在叶片表面出现白色霉点,随着病情发展,霉点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的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随后叶鞘上出现白色霉斑,叶鞘上的霉斑连成一片,使植株枯死。茎秆受到危害之后先是在茎秆上出现白色霉斑,病斑可绕茎一周,导致植株枯死。穗部受害主要表现为颖壳和芒上出现白色霉斑,整个穗部被霉层覆盖,导致穗粒不实。
2、小麦锈病的发生特征
小麦锈病是一类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些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条锈病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平均温度超过23℃时夏孢子不能存活,夏孢子随风传播,秋季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平地冬麦区。叶锈病病原菌是小麦隐匿柄锈菌,该种病原菌夏孢子比秆锈病菌耐低温,比条锈病菌耐高温,因此在冬麦区可越夏,又能就近侵染秋苗。秆锈病病原菌是禾柄锈菌,大田发生严重程度往往与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的夏孢子堆有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目前在山东省滨州市流行较为广泛的锈病主要是条锈病和叶锈病。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呈现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锈斑,随后锈斑变为铁锈色,最后形成黑色疮斑。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出现黄褐色粉疱,即夏孢子堆,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或褐黄色,排列不规则,成熟后表皮易破裂,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
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征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小麦病害,由特定的真菌如禾谷镰孢菌引起,对小麦苗期到成熟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苗期发病通常是由带菌种子或土壤中的病菌引起的。受感染的麦苗会出现芽变褐色,随后根冠逐渐腐烂。轻症病苗可能会出现黄化、生长迟缓的现象,严重感染的麦苗会死亡,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死苗上会生长出粉红色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座。随着植株进一步生长,茎秆会出现病变情况,茎基腐表现为植株基部变褐色并发生腐烂,可能导致植株整体死亡。秆腐多发生在小麦穗下的第1节、第2节,表现为叶鞘上的水渍状褪绿斑,随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并向茎内扩展。当病情严重时,植株病部以上会出现枯黄现象,影响小麦抽穗或导致枯黄穗的出现,在潮湿条件下同样在病部表面可观察到粉红色霉层。穗腐是小麦赤霉病中最常见的危害症状,通常发生在小麦扬花期。初期病斑在小穗的颖片上呈现为水渍状淡褐色,随后病斑会扩大至整个小穗或整个穗子,严重时整个穗子会枯死,呈现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在多雨季节,病穗上还会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受感染的麦粒会变得干瘪,并可能呈现出粉红色霉层,因含有毒素而失去食用价值。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以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山东北方地区以玉米-小麦或棉花-小麦为主的轮作区,主要初侵染源为遗弃在田间的玉米根茬、残秆、棉铃以及未腐熟厩肥中的玉米秆等残体,种子内部潜伏的菌丝体存活率很高,主要引起苗枯和茎腐,但对穗腐无影响。穗腐主要是由病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中的子囊孢子落在穗子上侵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