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发展及科学管理应用研究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运用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是由多个机械配套技术共同组成的,并非仅有一种单一的设备组成,其机械技术体系更复杂,更专业。将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于玉米的种植工作,可推动传统玉米种植模式的革新,推动玉米行业走向现代化。
一、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意义与作用
玉米机械化生产是指在整个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玉米的生产。其中包括机械化播种、田间管理(如灌溉、施肥、深松和病虫害防治等),以及玉米穗的机械化收获、去壳、脱粒和秸秆处理等活动。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收入,从而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1、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
机械化玉米生产可提高玉米生产的工作效率,增加种植者的经济收入。与传统的人工种植方法相比,机械化玉米生产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一般情况下,产量可提升5%~12%之间。在进行机械化玉米收割时,还可有效降低3%~6%的玉米籽粒损失。此外,采用机械化田间管理可优化玉米生长环境,为其提供更加优良的土壤条件,从而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与发育。
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可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优化农业生产的作业安排。例如,采取玉米精密播种技术比传统的人工播种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倍。采用机械化玉米收获技术相比传统的人工收割方法,可节省约245元/667m2。对不同玉米生产方法的投入、产出和效益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后发现,玉米机械化全程生产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优势有减少劳动投入和简化操作流程,从而降低总体成本和劳动费用支出,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为玉米种植户提高经济收入,当玉米种植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发展。
3、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优良的机械化水平可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目前来看,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仍然不足,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提升,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刻不容缓。将机械化全程生产模式应用于玉米的生产中可提高我国玉米生产的总体水平,还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农户的生产条件。
二、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
1、玉米机械化旋耕灭茬技术
在完成玉米收获工作后,玉米田间会留下根茬。工作人员应当及时采取机械化设备进行旋耕和灭茬处理。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旋耕灭茬工作较为方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采用机械化的旋耕和灭茬技术可显著提升玉米的产量,改善土壤肥沃度。但在采取机械化技术进行旋耕灭茬时,需确保田地的坡度在60°之下,玉米留茬高度不应超过20cm。此外,还应当选择恰当的灭茬和返田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前12~15d,以减少水土流失。在实际进行旋耕灭茬工作中,种植人员应当密切监测土壤的含水量,确保玉米可正常生长发育。地表应确保有1cm左右的干土层,以确保作业效果。在上述过程中,需使用旋耕机和拖拉机等专业设备来提供必要的牵引和旋转力,目前在市场中售卖的旋耕机和拖拉机的类型较多,种植人员应当选择适应性强,综合水平高的农机设备,以确保在不同田地条件下可顺利完成作业。
2、机械化设备联合整地要点
在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联合整地时,种植人员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要求:①合理控制作物留茬的高度,一般将作物留茬高度控制在15~18cm之间,以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保温性,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②选择合理的整地时间。在玉米茬绿色时期进行整地,可在最大限度内发挥机械化设备作用,以处理各类玉米残茬,同时将有机物质融入土壤中。此举可降低土壤侵蚀风险,同时提高土壤肥沃度。③严密监测土壤的含水量,确保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如果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土壤联合整地的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8%~20%之间,以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④应合理控制整地的深度,选择适宜的机械设备,将整地深度控制在15~20cm之间,以便清除土壤表面的残留物和杂物,从而为玉米植株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3、玉米机械化设备土壤深松作业
在联合整地完成后,种植人员需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土壤深松。在各类高新深松机械设备的支持下,种植人员可合理控制深松的深度。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深松可在不损害土壤结构的情况下,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大幅度提升土壤的透水性,优化后的土壤结构,从而为玉米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进行土壤深松作业时,种植人员应合理选择深松的机械化设备,将土壤含水量、质地和层次结构等参数考虑在内,以确保获得最佳的深松效果